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真诚,最能打动人

——记闽亭片棚户改项目攻坚一线人员李宁

http://www.mwnews.cn  2017-04-29 15:51:26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图示:右一为李宁

  本报记者 郑婷 陈晓静

  棚户区改造,是为了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作为改造实施的第一步,征迁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在闽亭棚改项目的第一签约期中,截止4月27日,征迁第三组取得94.58%签约户签约的好成绩,是五个小组中签约户占比最高的。

  对征迁干部来说,“5+2”、“白加黑”是工作的常态。我们见到闽亭征迁三组副组长李宁:瘦高个、讲话很大声、行动风风火火。2013年就参与征迁工作的他,提起征迁直说“难是很难,但也有开心的事,那就是经过努力,签下了一份份征迁合同。”

  真心:倾心相待获群众信任

  群众工作就是连心的工作。在征迁工作中,征迁干部把群众当亲人,时刻牢记“棚改征迁为人民”的初心,将心比心,倾心相待,用一次次促膝谈心、一次次释疑解惑,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征迁难题,打开了被征迁户的心扉。在亭头村,很多年轻人在国外,家里仅仅老人和小孩留守,李宁入户宣传时,常常听见这样的想法:“拆迁这么大的事情,我们又看不懂条款,还是等我孩子回来再说吧。”

  在外洋路,93岁的郑依伯就是这样的情况。李宁多次上门劝说:“等孩子们回来,第一签约期就过了,优惠政策就少了很多,请您信任我,我一定把这事情和您讲的清楚、办的明白。”一次又一次,李宁带领征迁组的同事们上门,有时帮助老人讲解政策,有时帮助老人调取材料,慢慢的老人就越来越把他们当做朋友和亲人。“有时上他家的门,他还和主动我们说,‘来得正好,帮我做点事’,你看多不见外啊!”李宁笑着说。正是这份“不见外”老人最终爽快地在征迁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都是好孩子,我信任他们。”

  “李哥常跟我们说,绝大多数群众都是淳朴善良的,只有放下架子,多与群众交流沟通,把他们当亲人,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位三组的同事对我们感慨。

  耐心:反复沟通换群众理解

  征迁三组负责外洋和南搬片区的征迁,每次征迁人员做入户宣传讲解征迁事宜时,总有不少征迁户纷纷围拢过来。“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想进一步了解补偿办法的,都可以到指挥部拆迁办来,我们会给大家进行详细解答。”为了方便征迁户,李宁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报给了征迁户,征迁户们只要有任何疑问,一给他打电话,他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详细耐心的为他们解答。

  外洋路征迁户杨大姐一开始碰到李宁,直接说:“条件没满足,我们是不会搬的。”李宁听到后,不急不躁地微笑的说:“大姐你不要着急,有什么要求我们坐下来讲,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只要政策允许,我们会尽可能帮你们考虑。始征迁户表示面积核算有出入,李宁立马请动迁组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核对面积,前前后后共上门沟通了5次,在动迁组沟通了2次,最终杨大姐确认了图纸,愉快的签约了。“像这样子的交流和沟通,在我们征迁工作中司空见惯。做拆迁工作需要打持久战,需要有不厌其烦的心态,慢慢你就会习惯了。”李宁向我们谈起了工作心得。

  用心:换位思考得群众支持

  闽亭征迁任务重,时间紧,可“军令状”在手,征迁组的同事们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得益于前期入户宣传和群众工作到位做得到位,大部分征迁户都很支持签约,但是在工作中,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存在签约困难,征迁工作遇到瓶颈。

  村民林大爷,他们家算是亭头村里比较优越的家庭,家里房子占地1亩半,是个豪华别墅。李宁第1次上门,他开门了,沟通了半个小时,在得知测量后,确权面积才600多平方米,林大爷就心中不快的送客了。第2次上门,林大爷派老伴来婉拒,假称不在家。第3次上门,林大爷直接门都不开了,电话也不接,工作人员吃了实实在在的“闭门羹”。上门3次,毫无效果。但是李宁依然坚持不懈,他“厚着脸皮”第4次上门,这次他就转变工作方法了,不谈征迁了。他和林大爷说孩子,谈收入,聊亭江发展,老人家聊得兴起,为家乡做贡献的热情被激发了,但态度仍然有点犹豫。后面李宁每天都去林大爷家,关心林大爷,七八次后,对方有些松口,他试探着说,“虽然和你的心理价位落差比较大,可是政策就是这样,不该赔的我也不能多给你一分。你错过了第一签约期,优惠也少了,里外里不是差的更多了么。”这句话让林大爷有感而发,“不说客套话,只办实在事。”最终,在24日,离第一签约期结束还有6天的时候,林大爷在征迁协议上签约,李宁肩头顿感轻松不少。

  凭着“说话不兜圈子,做事不绕弯子”的做法,以及用真心换民心的举动,李宁的征迁工作一路“策马扬鞭”,在他的带领下,征迁三组厚积薄发。看到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一道道难关被攻破,一个个小目标在实现,他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