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如果可以,我还想在雪山脚下再上一堂课”

——记亭江中学化学老师、援藏教师王敏慧

http://www.mwnews.cn  2019-09-09 22:34:33      【字号

  记者 许琳晶

  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师节,王敏慧回到了亭江中学。这一刻,她想起过去三年在西藏昌都第三高级中学度过的教师节,尽是不舍与留恋。

  作为福建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2016年,王敏慧启程前往昌都第三高级中学,王敏慧从零海拔的福州,来到海拔3300米的昌都,她边吸氧边教学,为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她留了一年又一年,为昌都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经验。

  西藏有美丽的雪域高原,烂漫的格桑花、静谧的蓝湖,也有着氧气稀薄、刺骨寒冷、黑夜寂寥。对她而言,西藏是向往的圣地,是播种希望的地方,格桑花下,承载着她的诗和远方。她说,如果可以,还想在格桑花开的时候,在雪山脚下再上一堂课。

  启程:从滨海之城到雪域高原

  2016年,福建省组建首批“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马尾区有一个名额,需要一位老师报名参加。“当时,时间快截止了,没有人报名,所有人都不愿意去。最后时刻,王敏慧站出来了,她说她愿意试一试。”马尾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张瑾说道。

  要做出到西藏援教的决定,对已经不再年轻的王敏慧来说,并不容易。家人最初的不理解,朋友们的劝阻,在某些时刻让王敏慧动摇了,但她还是下决心的3000公里以外的世界看看。“人生还是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王敏慧说。

  2016年8月4日,她离开马尾,坐上了飞往西藏的航班。

  刚到飞机上,王敏慧忐忑且兴奋。梦想给予人前行的力量,而现实的路往往艰难而漫长。

  刚下飞机,虽然出发前吃了一个月抗高反的药,但王敏慧还是没能抵挡住雪域高原带给她的第一份礼物——来势凶猛的高反。王敏慧任教的学校位于昌都市俄洛桥村的第三高级中学,俄洛桥海拔高,条件艰苦,氧气稀薄。对于一个生长在沿海平原的王敏慧来说,一周长达21课时的教学,对体能是个极大的考验。由于缺氧,刚到藏区时,她要尽量放慢讲话速度,在黑板上板书也是如此,有时还要趁着学生思考问题的间隙,扶着讲台休息一会。

  虽然宿舍配有供氧设备,王敏慧说,她也经常胸口发闷、头晕、口干舌燥,一天课下来,她和其他老师一样,嘴唇发白,面色铁青……

  几乎尝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但王敏慧说她从来不觉得后悔,她习惯了来回20层楼打水的日子,习惯了昼夜温差,慢慢的不再出现了高原反应。

  坚守:我要把他们带到高考

  度过了初来乍到最艰难的三个多月,王敏慧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学校最初安排她带高二化学课。深入了解之后,王敏慧意识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西藏地区特别缺化学老师,很多学生到了高三才有专业化学老师教,高一、高二都是其他科的老师代课。他们的基础基本为零。”王敏慧说,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王敏慧需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她放慢授课速度,一遍遍讲学生不理解的,趁着晚自习时间,一个个学生面批作业,有时候一周前讲的知识点,一周后学生们又忘了,她又要再重复一遍。“教学相对来说,还是很吃力的,但三高的学生主要来自农牧区,能来学校读书实属不易,我想让他们有更好的成绩。”

   王敏慧的教学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2017年8月,王敏慧援藏的一年时光结束,她可以选择回到福州,但当身边学生们拉着她问到:“老师,我们希望明年还是您来教。”看着孩子们清澈眼睛里渴望的神情,王敏慧选择了留下来。“我想帮助他们圆大学梦。”

  援藏第二年,她任教高三毕业班,每天担负繁重的课程压力。藏区学生的理化学科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遗忘速度快。面对这样的学情,她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分析他们的思维特点,研究适合藏区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学生化学成绩稳步提升。

  “促进藏区教育发展,不只限于援藏老师的教育教学,还要注重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对当地年轻教师的爱心帮扶。”西藏自治区“五个100%”教育目标提出中学理化生老师演示实验开出率90%以上的要求,但三高建校7年从未有过实验室。为此,王敏慧和她的队友们组织当地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整理出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保障了实验课教学的正常开展。在2018年举行的自治区实验创新比赛中,王敏慧积极动员结对帮教的益西曲珍老师参赛,帮她确定参赛实验课题,多次演示,悉心指导,最终益西曲珍荣获化学实验比赛一等奖。

  留恋:那是逐梦的地方

  三年援藏结束了,8月,王敏慧收拾好了行李,和三高老师一一道别,踏上了返程的路,边走,眼泪也不听使唤的留下来,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留恋这个奋战了三年的地方。

  很多人问她,“西藏不苦吗?不想回家吗?”“不苦是假的,当然会想家。”王敏慧说。

  在王敏慧援藏期间,她守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却只能“远程教育”;患了重病的丈夫进了手术室,她却不能回来照顾,只能通过视频了解情况。直到寒暑假回家时,才能照顾丈夫。在藏区,学生远远遇到老师,都会深鞠躬问好。孩子们的淳朴热情,有时会让王敏慧忘记高原的缺氧,忘记深夜的孤独,或许还能弥补未能照顾家人的遗憾。

  如今,结束了援藏,王敏慧还时常想念俄洛桥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孩子们一张张黝黑而淳朴的笑脸。“选择援藏是她有限的人生里最有意义的事情,她还希望再为藏区学生再上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