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市场 >> 正文

基金子公司转身主动管理 承揽销售劣势明显

http://www.mwnews.cn  2013-10-18 10:54:57      【字号

  导读: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通道市场,大部分基金子公司抱着争抢最后一杯羹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基金开始将重心由通道转向主动管理型的融资业务。

  10月18日,11家获得试点资管计划的银行将发行资管产品,这对基金子公司而言意味着通道业务的空间将进一步挤压。

  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通道市场,大部分基金子公司抱着争抢最后一杯羹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基金开始将重心由通道转向主动管理型的融资业务。

  “1:9是目前基金子公司主动管理和通道业务规模的占比,但两者的利润贡献度刚好倒过来,是9:1。”北京一家公募资产规模排行前五的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公司目前不看重子公司的量,更注重单产的收益,追求单产含金量高的项目。

  事实上,放弃收入低廉的通道,追逐利润率更高的主动管理项目,正成为越来越多基金子公司的战略选择。

  战略分化

  自业务发展之初至今,已经过去10个月,很多基金子公司的战略始终没有转变,即依靠通道业务起家,靠量取胜。

  “我们基本都是通道,以前通道费最高是千分之三。但现在通道争抢得很厉害,互相压价,有些项目已经不是按规模谈比例,而是直接谈一个打包价。”华南一家基金子公司业务副总裁介绍。

  “虽然单产收费低,但将规模做到百亿以上,收入还是不错。”在前述副总裁看来,通道业务的特点是滚动式发展,开始效率低、收费不高。但后面越滚越大,最快一两天就能完成一单通道项目。

  依靠通道业务起家的公司,业内以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最为突出,如民生加银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规模已经达到900亿,其中以资金池项目为主。而平安汇通、招商财富等子公司的规模亦超过了500亿。

  凭借着股东优势和半年来的磨合,这些银行系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效率非常高。有通道项目上门,他们不需要做尽职调查,只要将合同按着公司流程走一遍,每个相关负责人“盖”章即可。

  近期还在加速开拓通道业务的,还有一批最近几个月获批成立的基金子公司。

  “通道不怎么赚钱,也就是做个量。大家选择通道起步,一方面是通道业务风险小,二是通道项目短平快。收入再低,还是有一些收入。”深圳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介绍,通道门槛最低,相对容易进入这个市场。

  不过,有些基金子公司已经抽身撤离。

  据记者了解,一批大型基金子公司已经开始将重心由通道业务转向主动管理,他们开始承揽和发行房地产项目、地方政府融资、企业融资等。其中,博时资本、嘉实财富管理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们现在已经彻底转型做主动管理。相比通道,主动管理项目周期会比较长,进展比较慢,但这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博时资本一位内部人士直言自己不看好通道业务的前景。他认为,“8号文的约束让银行和基金子公司的操作空间很少,未来通道业务会慢慢萎缩。”

  同样对通道业务持谨慎态度的还包括嘉实资本等。“嘉实资本的风控在收紧,自下半年开始就更注重项目的安全性。他们不是靠量取胜,而看重项目的质和单个项目带来的回报。”一位接近嘉实资本的人士介绍,嘉实资本的规模也就一百多个亿,但其利润比几百亿规模的公司还要高很多。

  除了一批已经有积累的子公司转移重心外,也有一些缺乏银行背景的新公司将目标定位为做主动管理业务。“通道业务的收入不高,我们子公司还是想做高含金量的项目,例如房地产融资项目。”金鹰基金一位内部人士介绍。

  两道关口

  但在实践过程中,基金子公司发现主动管理这条道路的艰辛超乎想象。

  陈信(化名)是某基金子公司的高层,专门负责承揽房地产融资项目。他原以为,基金子公司参与类信托业务,是进入蓝海。但在最近几个月的项目洽谈中,陈信挫败地发现这是一块比公募业务竞争更为激烈的红海。

  “房地产基金、信托、券商资管、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银行投行部、银行资金池、财务公司这些都在参与地产融资。”陈信感叹,参与社保竞争的机构有十几家,年金招标面对的机构也就是二三十家。但一个优质的房地产项目融资,竞争机构就达到百家以上。

  “我出去谈业务,任何一个地产项目,融资方都同时选了五六家机构来PK,一上来就要求提供最低的报价、最快的速度。”面对信托、银行等强势的机构,陈信感觉自己所在的子公司牌照极为渺小。

  让陈信最为挫败的是,在这种车轮战式的竞争之后,好项目的第一选择通常是房地产基金。这类机构的骨干往往在地产业浸淫多年、已经打通了金融和地产产业链的相关人脉,能迅速解决资金募集问题。

  融资方的第二选择是信托,随后才是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能落到基金子公司手上的项目,基本都不是顶尖的好项目。”陈信对此感到很无奈。

  对于承揽好项目的艰难,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的管理层赵明(化名)亦有切身的体会。

  “现在房地产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开发商跟信托公司合作融资,已经非常有经验。基金子公司介入这块市场,无论是运营和管理经验,还是销售、定价能力,跟信托相比完全没有优势。”赵明表示。

  不过,赵明发现如果换一个谈判角度,将基金子公司定位于资产管理机构,子公司则有自身的优势。

  “基金子公司除了做融资业务,还可以做企业的货币基金管理。很多企业都有年金、养老金等业务,这些都是基金公司可以提供的服务。另外,还可以结合商业、物业做一些产品方面的合作。”赵明介绍。

  多位采访对象称,出去谈十个项目,能谈成一个已经是不错的成绩。而将项目拿回来,摆在基金子公司面前的还有另外一道关口,即销售难题。

  由于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低,资管计划是新产品,不保证刚性兑付。银行、第三方理财机构对于代销子公司产品并“不感冒”。

  为了完成产品的销售,基金子公司不得不通过抬高收益率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

  “以两年期的房地产项目为例,开发商承担的实际成本16%,但给投资者支付的年利息是11%,剩下5%由销售渠道和基金子公司分成。一般销售机构分2%-3%。”深圳某基金子公司管理层介绍,为了与信托竞争市场份额,基金子公司给投资者和销售机构都支付了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