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马尾生活 >> 正文

冬至印记

http://www.mwnews.cn  2017-12-17 16:12:22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林沁馨 王晓霞

  编者按:当冬至来临,那首带着虾油味儿的《冬至歌》又一次在耳畔回响。冬至吃(米时),是马尾人在这个寒冷夜里的“标配”,对于孩子来说,冬至仅仅是吃“特殊食物”那么简单,但对于老人来说,食物承载着节日背后的团圆和思念。当冬至“坐上”时光机来到今天,你会怎么看待它呢?本期,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的人,从他们的记忆寻找冬至的风俗印记。

  老一辈他乡过冬至

  毫无悬念,马尾冬至依旧无雪,而万里之外的加拿大,一座烟囱飘出了“马尾香气”。73岁的“老马尾”林霁云跨越重洋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孙儿陈林洋。在孙儿的住所内,林霁云伸手点亮了屋内的灯光,这是她来多伦多的第4天,挂钟指针指向四点五十,高纬度的国度,天比想象中黑得快,再过一会儿孙儿就要到家了。

  窗外皑皑白雪将青松裹得严实,屋内的壁炉烧得正旺,炉内的柴火劈啪作响,不时高窜几丝火星。林霁云又钻进厨房和儿媳忙活开来,能为孙儿带去家乡味,再苦再累,婆媳俩也甘之若素。

  “搓(米时)齐搓搓,年年冬至搓。红红水波菊(编者注:金盏菊),排排兄弟哥……”再唱起《冬至歌》,母亲包着元宵,口中浅吟《冬至歌》的场景恍若昨日,岁月已斑驳了旧时模样,林霁云也从碧玉年华到了古稀之年,她对笔者谈及儿时的冬至:“以前冬至是大节日,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好,兄弟姐妹都盼望过节。每年搓(米时)夜,母亲包元宵,我们只能在一旁帮忙搓(米时),做好了就放在篓子里。大人还特意叮嘱不能移动它们,不然(米时)粉会跑到脸上变成麻脸。除了一定会有元宵和(米时),家里的神台上少不了红蜡烛、橘子、筷子还有两个小人偶。”

  6岁,父亲远赴南洋谋生,16岁,母亲与弟弟也一块儿过去了,留下林霁云和18岁的哥哥在马尾。直到1982年的某天,父母和弟弟才回国,但只在马尾一个星期,便又出去了,那时的林霁云已经38岁,这是娘家人留给林霁云仅有的冬至记忆。“家人离开马尾这么多年,只有些许书信。直到遇到了我先生,组建家庭后,才有了家的温暖。”林霁云说,“我夫家是组合家庭,我先生在原家庭过得很不幸福,在遇到我之前,他是不过冬至的,这让我非常心疼。”就这样两个孤单的人相互依偎,一颗心暖了另一颗心。买筷子、点红蜡烛、供福橘、摆小人偶,彼时搓(米时)的小女孩已经长大,守着一份爱,平淡地过一辈子。回忆及此,林霁云不经宛然一笑:“结婚第一年,我们还是在单位宿舍过的冬至,后来有了孩子们,日子虽然苦,但很幸福。”

  时代变迁,商贩早已不再贩售小人偶,每年冬至买筷子成了林霁云的坚持,一家十口团聚过节成了林霁云最大的满足。“每年冬至买10双筷子,表示家里人丁兴旺,再摆上一盘福橘,叫上孩子们,一家人围着在一起过节。以前还会讲孝子寻兽母的故事,孩子大了也不讲了。年轻人都很有个性,不爱听这些,更喜欢过西方节日。”

  孙儿陈林洋便是她口中有个性的年轻人,加拿大留学的陈林洋喝了不少洋墨水,对冬至也只停留在吃元宵、吃(米时),再无其他。此次探亲,林霁云仍有她的坚持:用她的方式为孙儿过个传统冬至,让他感受节日背后的温暖!

  新时代年轻人眼里的“冬至”

  今年25岁的陈颖彬第一次离开母亲在湖南跟未婚夫过冬至。当问及今年是否会过冬至的时候,她说:“不知道啊,可能家里会做些吃的。”常年在母亲的身边,衣食都有母亲张罗着,过冬至在陈颖彬看来,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母亲搓的(米时),“除了(米时),感觉冬至就只剩下‘冷’了。”

  往年有母亲在身边,为自己做一碗(米时),但今年就没有了,“不知道湖南冬至有什么习俗,暂时还没有时间去感受这里的过节氛围和美食。不过说到(米时),我觉得倒是可以尝试一下。”陈颖彬有了个主意,她准备给同是马尾人的未婚夫准备一点惊喜,冬至那天给他做点家乡的(米时)。

  和陈颖彬一样出门在外,无法回家过节的还有今年刚刚考上武汉大学的翁静。在几波冷空气的侵袭之下,气温不断降低,“因为天气越来越冷,自己就会想起冬至,现在就特别想回去吃汤圆。”翁静说表示,她并不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汤圆,只是从她有记忆以来,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家里人都会吃,所以在翁静的脑海里,与冬至对等的就是汤圆。俗话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身来到武汉上学的翁静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以前并不觉得冬至是一个什么大节日,因为身边都是熟悉的人,但现在汤圆很容易吃到,但身边少了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感觉汤圆少了幸福的味道。”

  冬至之后就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圣诞,大学校园里,也很兴过这样一个洋节,在平安夜送苹果、贺卡,甚至还带动起异地送苹果的“生意”。“过完冬至过圣诞,不是我们有多爱过节,而是因为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情感和美好祝愿的寄托,虽说平常也会和家里人和朋友联系,但碰到节日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心中的仪式感。”翁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