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马尾旧村落地名史话(上)
http://www.mwnews.cn 2015-06-18 10:47:36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林键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要求。5月29日,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指出,要构筑《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既要在推进地名标准化的过程中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慎重更名,又要通过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因此,对地名的保护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将来马尾建设船政文化城,需要恢复一些有价值的旧地名,让马尾镇故有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得以继承和延续。
地名,顾名思义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它是人类对某一区域自然地貌特征的认识及对区域特定人文活动信息的标记。随着时代变化,最初只停留于方言口语流传而疏于书面记载的地名被误读误记。地名所包含的当地的自然、人文信息遗失殆尽。而今我们要了解早期地方社会史,就必须要通过追溯地名的成因和演变过程,重新获取早已遗失的地名信息。
中岐村
中岐村位于莺脰山下。因村落居于“飞凤落阳”地形正中间,群山环抱而得名。该村成于清康熙年间,因当时海禁迫使长乐凤庄周氏和松下王氏二姓迁居于此,形成最初稳定聚落。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上奏朝廷的奏折里多次提到船政创办于马尾中岐村。而船政正监督日益格为马尾绘制的首幅实测地图上也标注了中岐村的具体位置。
晚清以后中岐村人文因船政而兴盛。当地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社会。在多种姓氏迁居马尾经商务工的情形下,中岐村在清中叶聚落的地理空间雏形上不断拓展。此时马尾或马江地名使用频繁。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马尾海军当局已根据行政院1934年颁布的《修正保甲条例》在马江镇推行保甲制度。当时马江镇分为三片区划:中岐保、前街保、故道保。由此,中岐保在官方文献上的使用频率被马江镇替代。但在民间老人口语上仍习惯称中岐直到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江镇在共产党领导下对镇内工商活动进行系列社会主义改造。为肃清资本主义影响,当地一些与社会主义风气格格不入的地名都重新命名。中岐保大家族宅第多,核心街坊称“万富里”。这使其成为重点改造对象。50年代初在一次由共产党牵头的工会、农会、商会各代表参与的座谈会上,中岐保更名为“进步里”;故道保更名为“共和里”。从此,进步里、共和里成为具有新时代含义的官方地名。而在民间老人口语仍习惯使用“故道尾”、“万富里”的称呼。
前不久,笔者去台湾探亲。所探望的长辈是严复的宗亲。上世纪40年代初他生于马尾中岐保成泰埕故居,以后随父母往台湾定居。白发苍苍的老人用福州话回忆:“我的家是二进的古厝。穿越商铺林立的长长街道,直通向闽江边……”笔者一听就明白,他说的是马尾镇的前街。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眼中可能是一条繁华褪尽的旧街道、一个小地名,却是背井离乡老人一辈子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