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久违了!琅岐民歌童谣

http://www.mwnews.cn  2015-09-17 15:42:00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杨东汉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琅岐人,对于琅岐民歌童谣情有独钟,2005年退休后就想把这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记录下来以传世。于是,我经常深入街头巷尾采风,寻找那些会唱民歌童谣的高龄老人。经过一年多时间挖掘、收集,共整理琅岐民歌童谣200多首,并加上题解、方言注释、汇编成册,由出版社出版发行,让人们可以从中领略自古以来琅岐及福州方言地区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风俗习惯等。这乡音、乡愁对于旅居海外的琅岐乡亲,也是莫大的慰藉。也希望这些流传千余年的琅岐民歌童谣不湮灭、失传。

  “民歌俚语家家酒,牧笛童谣杏月花”。琅岐岛从“唐辟海陬,宋稠芦宇,明标宦绩,清振科名”,上下一千多年。琅岐人祖祖辈辈在这块黑土地上披荆斩棘,驾海耕田,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并以自己聪明和智慧,创作了多彩多姿、娓娓动听的民歌童谣,一代一代地传颂。有农夫在希望的田野上辛苦劳作,发自内心呼号的劳动歌;有对封建统治之怨恨,切中时弊的时政歌;有青年男女悲欢离合,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情歌;有对痛苦生活的挣扎,追求美好未来的生活歌;有以海为田,以船为家,牧渔艰辛的渔歌;有童趣盎然,妙处横生的儿歌童谣。还有山歌、盘诗、对歌、洞房之歌、礼仪歌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谣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琅岐是福州市的郊区,与长乐、闽侯交界,琅岐民歌是福州民歌的组成部分,它是用福州方言传唱的,流传广泛。这种口头文学是不识字农渔民的作品,语言粗犷而朴素,旋律优美而节奏明快,通俗而富有海的韵味。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津津有味,老少皆宜,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焕发着泥土的芳香,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而代代传承。

  琅岐民歌童谣植根于当地山海沃土之中,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散发出这片沃土的芳香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发自劳动人民的心声,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血有肉,毫无矫揉造作。在旧社会,民歌民谣虽然不能登大雅之堂,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之花,由此,也孕育了不少民间歌手。古时候,琅岐人每逢红白喜事和节庆日子,都邀请岛上那些著名的歌手来唱民歌凑热门,以增添节日欢乐的气氛。

  女孩子出嫁时,妯婶、姐妹们聚集一堂唱民歌,送别凑热闹。特别是新婚之夜,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闹洞房。从开房门、摆绣枕、夫妻饮合欢酒,做“戏出”到撒帐等,都由民间歌手唱“洞房之歌”,如“开房门歌”,歌曰:“房门开起好清香,列位进房莫慌张,先看床上红罗帐,红红帐里结鸳鸯。”“花花帐、红红眉、红红帐里出孩儿,今日洞房花烛夜,更胜金榜题名时。”当歌手每唱一首,客人齐声欢呼“好啊”,洞房洋溢欢乐的气氛。洞房之歌多赞扬郎才女貌,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举案齐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古时,琅岐人每逢庙会,社里除了请闽剧团连续上演几台传统闽剧外,还专门举办几场盘诗对歌比赛,本乡一批有名望的民间歌手登台演唱,两人一组,你一首,我一首,一唱一和,民歌互答,别开生面。甲唱:“盘诗要让哥起头,金字牌匾企门楼,文武百官都下马,唯有犬仔四脚爬。”乙对曰:“四脚爬地是畜牲,出口伤人不好听,让你课本抱着看,让你教师带身边”。有时连唱三天三夜,互不服输,胜者获奖,台上台下皆大欢喜。场面十分热烈。盘诗对歌有兄弟对歌,青年男女对歌,山歌对唱,渔歌对唱,对花名、对果名、猜谜对歌,猜字对歌,连环谜歌等等,花样繁多。丰富了海岛群众文化生活,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居住在琅岐雁行江河浦岸边连家船上的水上渔民妇女,自古以来,每逢大年初一到初三,都有上岸唱民歌拜年,讨斋的习俗,渔民妇女头梳田螺髻,手挽竹篮,走街串门,到商铺或各家各户唱民歌,贺年讨米斋,意在讨吉祥,交好运。岸上居民都会给登门贺年唱民歌的人送米斋,发发包,以表谢意。这些贺年歌表达渔民对岸上的居民良好祝愿,听起来十分亲切感人。如渔民贺年讨斋歌:“红红春联贴门前,姑嫂双双来贺年,贺年讨斋交好运,祝贺老板赚大钱”,“贺年拜年唱好歌,老板年年喜庆多,生意兴隆通四海,升官发财步步高”,“多谢老板送好斋,货发南北与东西,五湖四海财源进,商店布满大小街”。“多谢老板送红包,上岸贺年好运交,恭喜发财年年发,金银财宝装米斗。”

  儿歌童谣为少年儿童所津津乐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每逢过年过节搓丸子时,一家人围坐一起搓丸子,小孩子边搓边唱儿歌:“搓丸其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婆,依弟单身哥。”这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至今记忆犹新。妇女们还把儿歌当作摇篮曲,为小孩催眠,呈现母爱之伟大。

  情歌在妇女中广为流传。过去,琅岐妇女在大院子里围坐一起,边编草帽,边唱情歌,如:《阿妹送哥去南洋》、《十双罗鞋妹送哥》、《十把白扇》等,这些情歌都是劳动妇女创作的,也是发自她们自己的心声。虽不是字字珠玑,首首都好,但仍可感受女性之伟大,呈现了农村女在苦与乐、悲与欢,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底层的爱恨情仇以及女性智慧在民歌创作与继承方面的贡献。

  在原始社会时期,女性在口头文学创作中的成就在《诗经》中得到体现。在文字出现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灿烂文化,由于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虽有以蔡文姬、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女性以杰出的成就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佳话,但流传至今的大多是男性文学诗人骚客的佳作,而广大女性更多的是在口头文学,特别是民歌童谣的创作和传承方面显示出聪明与智慧。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女性的聪明才智不再于口头文学上驰骋,口头文学的消退成为必然。

  为抢救民间文学,1988年春,根据上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求,琅岐乡人民政府成立了“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及编委会,组织人员下乡采风,共抢救、挖掘、整理琅岐民歌民谣50首,民间故事20多篇,民间谚语200多条,编成《琅岐民间文学三集成》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