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的“马”
http://www.mwnews.cn 2020-01-09 22:52:39 【字号 大 中 小】
○陈悦
马尾自古就是福州的水上门户,傍水而生,依水而兴,到了近代,重要的海防事务机构——船政落户马尾,至此使得马尾名闻天下,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近代军事和科技教育乃至近代海军的摇篮,这种影响之深之远,甚至于在民国时代出现了与“黄埔系”“保定系”等军系齐名的“马尾系”,即民国南京政府时代由杨树庄、陈绍宽等领导的中央海军,“马尾”一度几乎成了近代中国海军的籍贯地。
因为研究近代海军,撰述中几乎避不开“马尾”,也由此遇到了一个围绕马尾的有趣话题。
如果不熟悉马尾的地方历史,仅仅从字面分析理解,“马尾”一词似乎是说马的尾巴,现代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个关键词,还容易找出一堆和发型有关的马尾辫之类的信息。于是经常听到人有好奇的问题,尤其是对船政、近代海军关心的外地朋友们发问,“马尾为什么叫马尾”“马尾有什么样的马”“马尾的地形是不是像马的尾巴”“马尾的马在哪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些略带可爱色彩的“不严肃”问题,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马尾得名自然与马有关,在马尾的确有一匹神秘且古老的“马”,藏身在江水之中。
有关马尾的“马”,在历史记载上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叫法,常见的则是“石马”,源自南宋纯熙年间编撰的地方志《三山志》,顾名思义,是匹石头马。石马潜藏在近岸的江水中,实际是一丛暗礁,明代正德年间所修的《福州府志》对这匹石马有简明扼要的记述:“有巨石如马,潮去则见,潮来则没”。明王朝以前,石马是江上航行的大害,因暗藏水中,周边漩涡多、水流湍急,到了夜间更难辨别,常有船只在石马附近罹难。
仍然是正德《福州府志》记载,石马在明代永乐年间被人力“驯服”,当时正值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时,闽江下游江段曾是庞大的郑和船队重要的停泊聚集地,三保太监郑和为了消除航行患害,当时在石马上凿石立柱,每到日落时分更在石柱上置灯,“永乐间,太监郑和于此凿石立柱,夜则设舟夫置灯其上,舟人往来得有所示,无骇触之患。”从此,石马上就有了航标灯桩,逐渐从江上令人闻之色变的大害变成了本域的一处重要地标。
历史上受这一本地著名地理标志的影响,在石马的周边便渐渐衍生出了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位于石马北侧岸上的中岐一带于是乎得名马尾,与之相对应,在马尾的江对岸,也就是石马南方的江岸上,长乐营前就有一座叫作马头的村落,而马尾附近的闽江江段也有马头江、马江等等古称。
“石马”在现代被厘定正式名称为大马礁,以往要亲眼目睹并不容易,最好的方式似乎是泛舟江上,凭栏望向马尾,江中一座通体绿色的灯桩下就是石马的所在。近年随着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营建,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从岸上近距离观览石马的绝佳位置,循着马尾的昭忠路,从马江海战纪念馆、船政文化博物馆门前走过,道路的另一端就是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临江的位置上便能清晰地看到距岸并不很远的大马礁灯桩,如果有闲暇,待到潮落时分,神秘的石马就渐渐显现出真容。
马尾因之得名的大马礁石马,默默在江水中兀立千年,见过海上丝路的繁盛,郑和下西洋的豪迈,船政成功的壮举,马江上的帆影涛声都历历不忘。
作者简介:陈悦,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