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由来
http://www.mwnews.cn 2020-03-19 11:28:06 【字号 大 中 小】
○江梦笔
庚子新年,新冠肺炎疫情以猛烈的攻势出场,在忧伤恐惧之下,大家无奈地戴起了口罩。各类宣传标语万变不离其宗:“勤洗手,戴口罩”,口罩一词,如影相随。
说到口罩的雏形,那是一次在机器上的改良与尝试,1848年美国人哈斯莱特在呼吸机上采用罩住口鼻的口罩,那便是口罩最初的样子。现实用于医学防护意义上的口罩,要从1895年开始,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发现空气能传播病菌导致感染,于是建议医护人员戴上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让病人伤口感染率下降,口罩得以推广,此后随着款式的演变,进化成挂耳的样式,这样算来,口罩历史不过百余年。1918年,美国爆发流感,同时蔓延到欧洲一战场,继而席卷全球,世界超30%人口受到感染,这次将口罩彻底推向了大众。
1910年哈尔滨爆发鼠疫,华人医学家伍连德在防疫前线发明了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伍氏口罩”。在中国,这是口罩从医学领域迈向生活用品的标志。往后从民国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口罩司空见惯,成为普罗大众的“卫生”的标志,并走向了医护、理发、食品等各个行业,一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将戴口罩视为生活习惯并严加要求。随着抗战的爆发,口罩的作用日益凸显,国民政府军工部兵工署曾编纂了《简易纱布防毒口罩制法》,告知民众如何应对大战之后的疫情以及敌人施放的毒气。战争过后,口罩是生与死之间的小小屏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暖气未普及,人们使用口罩主要看中它的保暖功能。由于制作简易,稍有手艺的女士都可以自制。戴上口罩后相当于给脸颊穿衣保暖,防风御寒,二分之一的脸部被遮住了,更凸显了审美中留白的意义,美得不真切便化为朦胧美,于是女士口袋里随时都携带着口罩,流形成一种时髦和文明,男士便想象着女士揭下来后的盛世美颜,此时的口罩媲美于现代的手机美颜。在冥冥之中,口罩似乎在卫生、保暖等用途之外,还可探索另一种功能属性——隐藏身份。
在武侠小说中,口罩蜕化成蒙面的丝巾,片状的丝布风中摇曳,竭尽全力把严实拘束的口罩诗意化,倒也符合剑客行走江湖潇洒飘逸之姿。想象天高月黑之夜,侠客蒙面,或着黑衣黑帽夜行如鬼,或白衣胜雪悄无声息,出手之快,一招致人死地,快得连古龙金庸都不知道怎么写才好。“口罩”作为“帮凶”,尽情配合着演绎武侠的惊世骇俗。在史料记载中,这类以绢布蒙口鼻并不稀奇,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曾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有考证称,那块布不简单,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当时这样一块蒙口鼻的布被称为面纱,与卫生无关,皆因对女子抛头露面的忌讳。再拓宽视野,古代波斯人做宗教仪式所戴的面罩、欧洲早期医生行医遮面的纱布,追根溯源,背后的文化不同,用途与目的也和卫生防护无关,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口罩”,卫生与防护成为现代意义上口罩的第一属性。
如今口罩已成成熟行业,在功能和品相的细分上更是做到了极致。在雾霾天成为公共话题的年代,口罩再度兴起。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让人人与口罩又亲密接触起来,口罩资源也一度紧俏到需要摇号来分配,此时不戴口罩的如过街老鼠,人人惶恐人人喊打。在物质丰盛的今天,透过一个口罩的历史棱镜来反观自身,能否让我们的精神文明也跟上呢,比如将口罩备为日用品,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便自觉使用,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公德变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