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江氏宗祠里的传世家训
“梦笔生花”重视教育
http://www.mwnews.cn 2015-05-26 21:56:50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琅岐江氏宗祠位于琅岐集镇上岐鳌山北麓,简朴素净的红墙青瓦闹中取静,在百年中看尽海岛的变迁。宗祠内,一本家谱诉说着一代族人的教育理想和坚持,5月26日,记者探访了这座历经四百余年的宗祠,品读流传在一个家族里的家风家训。
先祖“梦笔生花” 后世奉为经典
江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历经明、清四次重修,1932年及1993年的重建,宗祠保留有清、民国时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走进祠堂,进入宗祠正厅抬头便看到祠台神翕横额上书法“梦笔堂”,今年七旬的江爱庆为记者解读了“梦笔堂”的由来。“先祖江淹是南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辅佐了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才华横溢,尤其‘文章华著’。”相传,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中年后,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人,自称是郭璞(近代文学家),他对将演说,‘我遗留一只五色彩笔在你怀中,现在该归还于我了。’江淹从怀中取出,归还那人,日后他的文章就日渐失色,‘江郎才尽’的典故就是由他而来。”
江爱庆说,江淹的轶事典故被族人奉为经典,感念于江淹的文章卓著,所以后世人无论在哪儿,在修建宗祠时基本都会挂上“梦笔堂”的堂号,同时也用这个堂号激励后人要“多读书写好文章”。
家风传百年,由于家族世代重视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因此祠堂内悬挂着许多进士、文魁、博士牌匾。江爱庆指着宗祠内悬挂的其中一块牌匾说:“世祖江文沛出生在琅岐,当时江文沛的爷爷非常重视教育,他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给子孙请老师,供后代念书。他四个儿子十三个孙子个个都中了贡生和进士,明朝万历年间皇上诰赠他为奉政大夫,意为培养了许多对朝廷有用的人才。而江文沛就是其中一人,后来他一直做到了户部侍郎,但他是个清官,病逝后贫穷到没钱入殓,最后当朝为官的朋友捐钱才把他的尸骨送回到琅岐。因此,江文沛流传下来的清贫简朴也成为了后世人争相学习的典范。
江氏办琅岐岛第一所“小学” 孩子免费就读
640平米的宗祠是江爱庆和族人们平时喜欢待的地方,在“梦笔堂”里泡上一壶茶,大家围坐在木桌边能聊上一下午,不仅因为这里有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还因为他小时候的学堂就在这个祠堂里。
“因为祖上读书用功,考取了功名,因此江氏一族在琅岐算是名门望族,大家尊崇的是‘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因此民国时期,乡里在岛上建了第一所学校——‘嘉登中心小学’。”江爱庆是这所小学的第五届学生,记忆中,其他乡还在迫于生计的时候,他们乡里的孩子们每天的任务就只有读书。
每天清晨,朗朗读书声就从这百年宗祠里传出,无论是民国末年的动荡还是烽火年间的飘摇,这个小学堂了坚持的一直是“唯有读书高”。“乡里花重金请教师教书,教师的所有花销都由乡里提供,而且江氏的后代子孙就读都不要学费。老师教书很严格,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才17名。”为了鼓励后代读好书,土改前,只要考上大学的江氏子孙,乡里都奖励两亩地,一直可以使用到去世再归还。
一直到现在,虽然乡里不能再用奖励土地来激励后代读好书,但遇到读书好但家庭贫困的学生,江氏宗祠还会筹措资金供他读完大学。
江氏宗祠里的“教育文化”还流传到了海峡对岸。“‘济济多士展才奔两岸,阳阳大器开泰照一家’,这幅字是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峡基金会会长江丙坤先生为宗祠提写的,‘济阳’是宗祠的堂号,意为上岐江氏源于河南济阳郡。这幅对联有两岸一家亲的意思,同时也写出了江氏人重‘才’的意思。”“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在我们的家族里,是没有地域界限的,它是世世代代的传承,是一整个家族人都要遵循的家风家训。”江爱庆说道。
本报记者 林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