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18年我区推进卫生事业补短板:

医疗资源沉下去 健康红利多起来

http://www.mwnews.cn  2019-01-03 10:33:40      【字号

  本报记者 黄新锦 郑婷

  “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新家后,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平时看病就诊就更方便了。”2019年1月1日,家住海西提小区的陈奶奶像往常一样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测血糖。随着去年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正式揭牌启用,罗星街道实现了“十分钟社区医疗圈”,这正是我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资源下沉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马尾区根据《2017年至2020年马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补短板,形成了三级、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较为合理分布的体系。

  引导与联合 让医疗资源辐射到基层

  “罗星片区人口不断增多,就医需求量大,新建的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5层大楼内设置医疗、急救、护理、观察、清创换药、挂号、西药房等医疗功能区,以及中医馆、检验室、放射科等科室,满足辖区内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还引进全新“家庭医生签约站”系统,具备了互联网远程会诊的功能,直接对接患者与大医院专家,实现就诊的智能化。

  小病、慢病家门口就能得到诊治,极大方便了像陈奶奶这样的老年群体。“以前对区内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水平有怀疑。有病痛了,总是去福州的大医院看,来回坐车、排队挂号,至少要耽误大半天时间。现在好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看好病,还有医护人员的定期监测,保障慢性病的诊疗效果。”陈奶奶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由马尾区医院派驻4名专家定点扶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导病人就近治疗,推动分级诊疗服务工作。去年12月,由马尾区医院牵头成立的福州首个区域外科联盟,用网格化管理,将全区120多家基层医疗站(所)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从升级为二甲医院开始,再到与福州市第一医院签订帮扶协议,加入市一医院医疗联合体,马尾区医院的深刻蜕变使得区内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2018年我们完成了马尾区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到10%目标,投入3000万元完成区医院消毒检验、心电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检验五大中心建设,投入1500万元开展区医院薄弱科室建设,完成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马尾区医院的医疗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而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是医院管理发展的根本,也是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的保障。

  2018年,福州市第一医院派出妇产科、神经外科专家到医联体单位马尾区医院坐诊,开展长期帮扶,助力马尾区医院学科建设取得质的飞跃。“借助市一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马尾区医院神经外科、妇产科的实力,在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树立了医联体紧密协作的典范。”马尾区医院院长林义说。

  引进与合作 医疗服务更上一层楼

  福州市第一医院东院(琅岐院区)于2018年7月1日试营业,成为马尾区首家三甲医院,半年来,已实现日均门诊约200人次,所有门诊均由福州市第一医院专家坐诊,通过同质化诊疗服务为琅岐乃至连江、罗源等地的群众提供医疗服务。2018年8月,福州市第一医院东院(琅岐院区)开展的首例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成功开展,标志着福州市第一医院东院(琅岐院区)在妇科疾病诊治以及相关学科服务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住在琅岐也能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这是以前从未想过也不敢想的事情。”琅岐红星村村民陈奋秀说,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了并轨,以后看病不再会想着往市里跑,直接到东院,再也不用为交通问题和紧缺的专家号发愁了。

  2018年,马尾区为医疗机构进一步配齐配足先进医疗设备,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马尾区靠前服务,积极引进知名三甲医院、民营医院到我区办医,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综合诊治水平。对新莲花医院、福兴妇产医院等各类民营医疗机构,送服务上门,积极帮助解决建设、验收、许可等各环节问题,助推民营医疗机构落地。

  “去年,马尾区以补医疗卫生事业短板为抓手,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公立医院设施和服务水平,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争取让区内群众就近‘看好病’。”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区内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进步明显,但还存在着人才队伍短缺、科室学科建设不足等问题,医疗技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今年,马尾区将继续推进马尾区医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快区级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65%以上,区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