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毕业于阳光的青年导演获国际奖项

http://www.mwnews.cn  2023-03-22 16:35:36      【字号

毕业于阳光的青年导演获国际奖项

毕业于阳光的青年导演获国际奖项

毕业于阳光的青年导演获国际奖项

  马尾新闻网讯(记者 江超云 通讯员 林洛羽)不久前,在罗马短片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短片电影节上,一条不到15分钟的短片《这时近,那时远》(NOTHING LASTS)在2000多部影片中“出圈”,该影片不仅斩获罗马短片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和艺术荣誉奖,拍摄者庄孝笙也获得东京国际月度短片电影节最佳导演。此后,该影片又相继入围第12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和浙艺金鹄电影节暨原创影像大赛,荣誉奖项“多点开花”(以上奖项均有IMDB认证)。

  “朦胧,甚至有点懵。”是短片《这时近,那时远》给很多人带来的第一感觉。

  “这很正常,因为这个作品是弱叙事的,注重运用镜头对人物情绪的描摹和刻画,一开始没那么好理解。”庄孝笙介绍,短片属于“新感觉派”,勾勒了两个年轻摄影师一段擦出火花,又十分克制的情感故事,希望以感觉化、体验化的叙事方法引起受众强烈的情绪共鸣。“我周围不少接触过这块的同学,看完片子也表示很受触动。”

  运用长镜头和近景的手法对人物情绪的处理,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独特呈现,是庄孝笙最想深耕的领域。受自己最喜欢的两名导演——王家卫和侯孝贤的影响,庄孝笙尝试探索这类“新感觉派”的叙事方法。在此前的国际电影节上,在2000多部优秀短片的激烈竞争中,庄孝笙就是以这样区别于传统叙事模式的“新感觉派”小众赛道,闯出了一番名堂。

  显然,这样的叙事叙事风格,对技术和细节方面的把控要求尤为高,遇到的问题也远远超出了庄孝笙的想象。

  “事实上,立项之初就差点难产。”庄孝笙透露,作为毕设作品,由于风格过于另类和大胆,《这时近,那时远》在开题时,一度被许多人所不看好。

  开题答辩不顺利,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让庄孝笙几乎想要放弃。指导老师郑立恒的一句“坚守初心”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回忆那些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日子,庄孝笙靠着这句“坚持初心”支撑了下来,最终顺利通过答辩。

  “各方面因素导致时间很赶,拍摄前的一周,剧本还没完整构思,器材、场地和演员也没有落实清楚。”由于前期准备时间不够充足,剧组差一点无法开机,团队一度面临“打道回府”的准备。作为导演,庄孝笙咬着牙开了机,又一度遭遇演员档期等问题。新问题总是不断出现,“怎么办”成了庄孝笙在剧组中永远在回答的问题。

  回应意味着做出选择,这对庄孝笙而言曾是很困难的事。“当问题摆在跟前,导演需要立马给出反馈和替换方案,甚至来不及去顾虑和纠结。”庄孝笙表示,因为客观因素,作品中仍然有很多不完美,但他都视其为宝贵经历,这些经历让他懂得如何在下一部作品中规避风险。

  庄孝笙对文艺小众片情有独钟,却不影响他拍摄优质的“大众”影片。2021年,阳光学院筹拍学子原创大电影《与阳光同行》,刚上大三的庄孝笙被选为“有梦想”单元的导演。“大众化的片子,需要的是‘市场化’,不应该拍给自己去观赏,而是尽量让更多的人去看。”

  这次的大电影拍摄,对庄孝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光是剧本修改就经历了十余次,加上人员、设备、场地上的调整和沟通,庄孝笙深刻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别。“最后的成片很多人看完都惊讶:‘诶!感觉不像是本人拍的’。”正是这样的评价让庄孝笙意识到自己已经通过实战获得了足够稳定的基本功和成长,“能够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好,是能力的一种。此次影片各方的评价都挺好,也算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突破。”

  灯光坏了,早就后备了后备灯;演员临时有事,马上就有替补方案……庄孝笙也许自己都没意识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他已经成为了出色的团队“掌舵人”。“只要有庄哥在,摄影组就可以放心。”《与阳光同行》摄影组成员林威宇说道。

  毕业后,庄孝笙决定做一个“沪飘”,到上海发展。回想3年前,他和同学在学校拍摄的“处女作”——《不食之地》,打开了他对广播电视编导的新认知,也趁此机会提升了自己的剧本创作能力,为他的“导演梦”真正埋下了种子。

  “在这个行业不缺乏天才,想要获想精彩的未来,前提就是先养活自己,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他很感激学校为他提供的这次实战经历,让他学会去探索了大众所喜欢的东西。几年的学习和实战,让他有了如今的勇气,可以选择商业化气息浓郁的上海作为发展的起点。庄孝笙表示,今后,他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拍出大众喜欢的、也能让自己满意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