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不务正业”跨界忙做“非药”
http://www.mwnews.cn 2013-05-10 10:30: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字号 大 中 小】
眼见其他行业不断多元化、跨领域跑马圈地之后,原本一心埋头卖药的制药企业也开始尝试跨界,做起了非药生意。南都记者近期留意到,包括华北制药、武汉健民、广药集团、康美药业、贵州百灵等药企巨头陆续进入保健品、日化、快消等领域一展拳脚,而且此种趋势日渐明显。
受药品价格管控、“马甲药”捷径被封、新药研发资金耗不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人士指出,药企转战非药市场将加速。
药品难追非药市场空间
“做药越来越难做了。”这是康美药业O T C总经理李从选在回应药企纷纷跨界做非药的原因。在李从选看来,药品是刚需,这是共识,但刚需即意味着弹性不足,而保健品和日化等大健康产品则属于弹性需求。
“以做国内市场做得最好的O T C药物江中健胃消食片为例,也就做到16~17个亿,而单单凉茶,仅加多宝和广药加起来就超过200亿了。”他如是比照刚性与弹性需求的差异。
作为国内传统的中药饮片供应商,康美药业亦加入到了进军大健康的大军,推出了包括菊皇茶在内的快消品。“广药的凉茶,在一定程度上给药企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非药的大健康才是蓝海。”一位医药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如是认为,据其分析,近期越来越频繁的药品价格管控,也是促使药企加速跨界经营的一个客观因素。“药品价格受各方面的管控,而大健康产品的定价则灵活很多。”
受药品是“特殊商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药品不仅最高零售价受到政府管控,连出厂价这一涉及药企核心商业机密的价格也被要求上报。更令药企们普遍感到为难的是,药品生产经营成本连年上涨,而价格则没有新低只有更低。
日化品
跨界意在应对“慢节奏”
很多药企都在进军非药的大健康市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华北制药为例,这家中国最老牌的国有化学制药企业,在之前的全国药交会上就在大肆推介该公司生产的深海鱼油类保健品,以及新开发的一款高端化妆品。
“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必然,跨界经营其实是药企应对‘慢节奏’的策略。”广州帅克医药总经理梁烽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直言。“慢节奏”是国家食药监督管理总局旗下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近期提出的新名词,被梁烽用以解释药企跨界的无奈。
据他介绍,目前,在美国批一个一类新药至少也就10年的时间,在中国做仿制药的时间也要5年。5年对很多药企来说是一个“耗不起”的时间,而“耗不起”的结果就是分流去做跨界产品。此外,研发费用的高企,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即便研发一个仿制药的费用也要500万,依照30%的通过率计算,静态成本已经高达1500万。
“目前研发、招标环节的节奏都非常慢,而慢的结果就是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高企。尤其是时间成本,对很多企业来说‘耗不起’。另外药品政策不断变化,大家心里没底,也是导致大家因对医药产业信心不足而跨界经营的一个原因。”梁烽进一步指出。
保健品
中药企业领头不务正业
“中成药的企业,做跨界比较合适一点,纯化学药跨界难度偏大。”这是业内企业普遍的看法。据南都记者粗略统计,目前国内主流的药企做跨界经营的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保健品、二是酒及饮料、三则是日化品。
保健品方面,广药集团、健康元集团均起步较早,前者旗下的白云山汉方药业为了聚焦非药的大健康产品,已经主动剥离了制药业务,其目前在主推高端灵芝孢子油,后者则一直在深耕西洋参保健品市场。
跨界做酒和饮料的方面,目前包括天士力、江中、白云山和黄等药企都在积极布局酒业,天士力打造的国台酒在业界已小有名气,江中和白云山和黄则分别在主推高端酒品牌宁夏朴卡酒、白云山神农酒。饮料方面,属广药集团和贵州百灵较为高调,前者从加多宝手中拿回红罐王老吉商标使用权后,已将2013年凉茶营收目标定为100亿元。而贵州百灵则在去年推出胶原蛋白饮品。
至于日化方面,则属云南白药一马当先。依据其2012年报表,大健康事业部已经成为云南白药业绩的主要贡献者。当年,其牙膏收入突破17亿元,同比大增45%;另外洗发水“养元青”亦贡献了6000万元左右的营收。
酒 饮料
赚钱效应几何?
以云南白药为例,跨界赚钱效应显然颇佳。这也促使欲跨界和已跨界的药企老总们认定,跨界肯定赚钱,否则不会如此多药企蜂拥而入。
不过,在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化妆洗涤用品分会副秘书长冯建军看来,云南白药的成功或许仅仅是个案。“大家都觉得化妆品是暴利,但其实日化品牌商的毛利和净利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高。以国内排名前三的品牌为例,他们的成本约为终端销售价的10%,而出厂价也就终端价的3.5折。”冯建军如是说。
据一家曾给西安利君、片仔癀、云南白药做过跨界服务的日化咨询公司负责人介绍,日化产品主要分为洗涤用品、护肤、彩妆三大类,其中洗涤用品和彩妆大概有50~60个点的综合毛利,护肤的综合毛利则仅在40个点左右。相比之下,O T C药企的综合毛利则普遍在80个点以上。而两者最主要的成本广告营销费用则相差不大。此外,从市场容量而言,目前化妆品市场的容量也就2000多个亿,但药品的市场容量已达几万亿。也就是说从购买力分析,药品是化妆品的的十几二十倍。
至于保健品、酒及饮料方面,市场中也不时有人对此类跨界的赚钱效应提出有质疑。以天士力的国台酒为例,该酒虽已经有一定的口碑,但目前很大一部分还是被用于天士力答谢客户等渠道,而贵州百灵投数亿打造的胶原蛋白饮品爱透则近日被爆出巨亏。
或伤及行业整体竞争力
药企纷纷跨界,国药集团一专家认为,制药厂本来就是精细化工厂,药企进军日化、保健品亦无可厚非。但伴随跨界而来的问题却一直被忽略。
由于新的市场开发费用被用于非药业务,原本就偏低的研发创新投入变得更加稀少,本土药企在高端用药市场的份额已在逐年缩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医药蓝皮书《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2)》(下称“蓝皮书”),本土制药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要远低于外资药企,二三级医院更是为外资药企所占据。
数据显示,三级医院药品市场排名前五的企业中,已没有一家本土药企,目前,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拜耳和罗氏这五家外资药企盘踞着这一榜单。
南都记者 马建忠 实习生 陈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