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淡风轻中快拨人生
——访省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功臣、福州市琅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郁隽
http://www.mwnews.cn 2014-02-20 09:17:15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2014年元月一日,琅岐闽江大桥正式通车,千年的梦想梦圆今朝,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琅岐,共庆大桥时代的来临!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福州市琅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郁隽和一帮建桥者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视安全、质量、工期为生命的路桥公司人,在闽江两岸填海造地、开山劈石,把这个技术危难工程干得绝顶漂亮。然而当35岁的朱郁隽站在庆典建设者方阵里时,心情却亦如桥下的江面一样泛着波光的平静。朱郁隽是个骨子里极朴素的人,他像每一个有梦想的人一样,为朴素的愿望所驱动。
双脚丈量项目进程的“巡察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朱郁隽的“江湖”就是他负责的琅岐闽江大桥建设工程。两年多时间里,朱郁隽很难彻底放松,他的主要职责是工程现场协调、管理,路桥公司融资、公司内部管理及征迁工作。
2009年,琅岐闽江大桥刚立项准备动建琅岐闽江大桥的决心一下,琅岐经济区、琅岐镇的干部群情沸腾,大家的目标是“勒紧裤腰带,加紧建大桥”。当前期报批工作迅猛进行时,岛上也如火如荼地开始施工前的征地和平整场地工作。
大桥的建设开启了琅岐岛的第一次大规模征迁,全岛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为了近400亩土地的征迁,朱郁隽和同事们在琅岐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依亻弟 的带领下,花了三个月时间对全岛的渔业、农业做了一次彻底的普查,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着这片土地。“要做到不能让百姓因为征迁吃亏,也不能因此抢种。”最后,所有的心血汇成了琅岐岛第一本地面补偿标准,“补偿标准汇聚了岛上各种类型的地面物的测算资料,估计有二、三厘米那么厚。”朱郁隽比划道。后期的征地工作可想而知的顺利进行。
2010年下半年,中铁大桥局即将进驻琅岐岛开始建设。大桥局要用的施工临时用地和施工场地原是一方73亩的鱼塘,要建平地必须先填方。作为负责协调工作的业主方,朱郁隽开始了第一次“抢建赶工”。
建设所在地是一片浅滩,由于地理因素,沙船每次驶入都要算准潮汐时间。填沙工作经常只能在晚上进行。“为了缩减资金,大家把自己变成了工头,从组织沙源到联系铲车,再组织人员验收,每个环节都是自己联系。”夜晚,冰凉如水的月光洒满全岛,朱郁隽和同事们穿着反光的救生衣,爬上船监督沙子是不是满仓。连续20天,朱郁隽都是晚上收方,早上睡觉,下午看填方进度,红光村书记陈起长跟他开玩笑:“只有这几天时间你们能把这几十亩池子填起来?如果做到了,那你们这帮人是真行!”事实证明,用心做事的人总能顺利达成目标,“当时支撑大家的一个信念就是:为了琅岐大桥,值!”朱郁隽说。
与时间赛跑的“拼命三郎”
琅岐闽江大桥建设耗资大、时间紧、工程规模大,做好这项工程关系到28个村居7万多人口的切身利益。琅岐闽江大桥与同类工程相比,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为了尽快通车,区委区政府提出将大桥通车时间提前八个月,必须在2014年元旦通车。那段时间,上至区委、区政府,下至施工项目部,整个建设系统都在高负荷运转,区主要领导每周都要到工作来检查工作,而朱郁隽简直是在跟时间赛跑
为赶工期,朱郁隽实行“5+2”“白+黑”工作制度,加大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人员设备、预制场地、资金投入等。在抢工期的时间里,朱郁隽一直冲在最前面,白天往返亭江、琅岐工地巡视,晚上召开例会,夜里还要旁站现场把关,在他的生活里基本没有节假日和周末。
2013年4月的一天,距离大桥合龙不到两个月。因为风浪太大,运输船上两片定制的钢箱梁掉落到晋江附近的海里,打捞工作十分困难。朱郁隽焦急到上火,“当时,气象局预测来袭榕城的第一个台风是在6月份,大桥必须在此之前合龙,这是关系大桥生死存亡的时刻,如果没有合龙,大桥极有可能被吹倒,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20多亿的投入就会因此‘打水漂’!”
朱郁隽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打前站,与施工单位、钢箱梁制造单位、打捞单位、海事局开协调会,一边驻守“前线”关注打捞工作,一边组织许多国内专家一起协商最坏情况的处理办法。“就像一颗心随着钢箱梁沉入海底,冰冷地让人打着寒颤,担心会有最坏的结果出现。”两片钢箱梁掉落的位置不同,每天潜水员只能下潜一两个小时进行测点。直到两片钢箱梁终于完好无损地打捞上来,朱郁隽才松了一口气。
公司副总经理、财务部经理邱明经历过国内多项重大桥梁交通项目工程建设,他对“初出茅庐”的朱郁隽赞叹有加。“朱总挚爱这份工作,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是大、小事,你能看到他以身作则的冲劲。”邱明回忆起朱郁隽为了协调解决百姓征迁问题,而每天数次乘轮渡往返在亭江、琅岐的情景。原来,亭江互通段在建设时,英屿村的一户老太太担心工程会使自家房屋的地基动摇,每天都到路桥公司“求评理”,“老太太一个人居住,她的担心我们理解,但她竟然威胁工程若是不停工,就带煤气瓶炸毁公司。”朱郁隽听闻,立即带着工作人员多次到老人家协商,“现在我们帮您的房屋拍照取证,若是完工后您的房屋出现裂痕等问题,公司义务帮您修补!”朱郁隽的一番话渐渐消除了老人的顾虑,“赶工是要紧,但百姓的生活更应该关注。现场情况复杂,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到一线去,浸入到工作中,才能感受到问题的方向”他如是说。
端正做派的“新官”
在担任总经理之前,朱郁隽在琅岐土发中心工作,“就像是‘土包子’建大桥,带着满腔的‘大无畏’就往前冲,一下掉进了‘混凝土池子’,一边摸索一边成长。”朱郁隽说道。提到工程的顺利进行,朱郁隽归结为两条:有上级的支持和领导,有公司同仁的努力。然而在员工眼中,又加上一条,是公司领导者的高素质,三者缺一不可。新官上任,朱郁隽重点先抓两件事,一是稳定,二是突破。
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朱郁隽特别重视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决杜绝任人唯亲,坚持量才用人,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为项目部培养了大批知识化、年轻化的基层领导人才,确保琅岐闽江大桥无论在质量、安全、还是工期、进度上都超额完成了指挥部下达的任务。“两年多里,你压力大吗?”记者不禁询问道,“说不大,那是因为无论任何决策和事故,都有上级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但对自身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我在这座桥上倾注了许多‘第一次’。”朱郁隽说,到任后的最大压力是自己必须从“零”学起。“和我一起共事的同事都是建设路桥方面的专家,我作为协调者,不能让自己的错误决策影响到整个工程。”刚到任的初期是一个需要跨越自己的过渡期,朱郁隽首先做的是学做一个倾听者,“我不专业,所以必须虚心听各方意见。每一次开会,我乐于听见各方因为建设问题‘争吵’,这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我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同事翁其才认为朱郁隽是个“聪明、有冲劲、年轻有为”的总经理,“他虽然没有从事过这份工作,但他在日后做出的专业决策都让人信服,在学习、成长中一定倾注了他不少的心血。”
采访时,每每说到路桥公司,朱郁隽就兴奋得像提及自己的家一样,朱郁隽说,琅岐路桥公司是伴随着琅岐大桥的建设,这家公司汇聚了各方面的力量,上至70多岁的老专家,下至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因为这座大桥,这家公司快速成长为琅岐岛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除了与混凝土“打交道”,朱郁隽还与同事一起创建《琅岐路桥》期刊,要求每位员工每半年要在期刊上发表一篇专业文章,并与奖金挂钩;在公司建立学习制度,每周一晚上举行学习会,由一位员工做半个小时的专题演讲,然后大家做点评……“想在公司做的事情很多,就想与这帮子兄弟一起更快的成长起来,更能适应后大桥时代的建设需要。”朱郁隽感慨道。
“通车在我们心里就像一个重大节日,很多同事都提早买了新衣服,而我则买了一双新鞋。没有通车前,天天在工地,鞋子都很脏,通车时一定要穿一双干净的鞋子。”朱郁隽笑说,大桥通车前,他和几个同事还相约等这个节点结束,大伙儿大喝三天,给自己放十天假。但,结束后大家谁都挪不开步子,就像心里装着个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我们会更多又考虑大桥到后时代通车后的管养,大桥开放通车,我们就必须对社会负责。”朱郁隽说道。
采访这个年轻的总经理时,记者与他坐在一个小接待室里,窗子外的西北方向是耸立的琅岐闽江大桥,那时正云淡风轻,亦如朱郁隽的心态。35岁的朱郁隽用建一座桥的时间快拨了人生,实现了一个于人于己都最朴实不过的愿望。
记者 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