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老街话沧桑
http://www.mwnews.cn 2020-09-17 15:32:59 【字号 大 中 小】
○杨东汉
马尾区琅岐岛上,有一条东西走向,贯穿琅岐古镇的长长老街,老街从镇政府门口至衙前管理区厝头尾,全长1500米,比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还长。这条名不见经传的老街古称琅琦街,由下岐、上岐、衙前三段古街组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纪念琅岐岛1949年8月17日解放,就把琅岐老街改为“八一七”街,而且还把老街两侧的多条宁静的古巷改为团结路、劳光路、翻身路、联合路、红光路等。
琅岐古镇北靠九龙山支脉虎头山、台烽山,因明代山上设烽火台,故名台烽山。古镇之南有下岐浦、江朱浦、衙前浦、薛珠浦环绕,与闽江潮汐相通吞吐如流。
琅岐古街在明代就已形成街巷格局,琅岐在宋代属闽县海畔里,明代属嘉登里,琅岐又称嘉登岛,嘉登里辖七册十三墩(村),即上琅琦(上岐、衙前)、下琅琦(下岐)、吴庄、洋下、海屿、后垄(云龙)、东岐、赤砂(金砂)、龙台、凤窝、凤翥后水、川石、壶江。而琅岐古镇现由上岐、下岐、衙前3个管理区,13个行政村和一个闽琅社区组成,人口接近岛上的一半。自古以来,古镇就是岛上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到了清代“康乾盛世”以后,古镇人口猛增,老街两侧商铺林立、民房鳞次栉比,老街已颇具规模。朱、董、江、陈四大姓以及吴、林、郑、邱、张、黄、王、薛、卓等姓自宋代已陆续迁到古街居住,在老街立有朱、董、江、陈四大姓祠堂及支祠还有他们的祖庙。
到了清末民国初,老街南北两侧形成了十几条深深的巷子,街巷格局已具规模,港口码头应运而生,海上丝绸之路通向世界,商业、对外贸易风声水起,老街两侧商铺林林总总,有南北京果,食杂、咸鲜鱼行、禽蛋、糖、烟、酒、米店、布店、药材店、饭店、糕饼店、小吃店、茶店、客栈等应有尽有,商品琳琅满目。仅下岐街的商铺店号,多达20多个,如:新丰号、彩丰号、松丰号等。
古时,老街地面铺石板,闸兜浦从老街中段穿过,老街两侧还有衙前池,下岐七星池(七口池塘),河浦、池塘星罗棋布,与河浦贯穿,通闽江口潮汐,潮起又潮落,吞吐如流,一派水乡泽国。
在老街两侧有南北走向的十几条小巷,至今保持较有完好的古巷有林厝巷、后巷、庄前巷、旗下角巷、楼头前巷、埕边角巷,路边里巷、上坪头巷,西庄里巷以及猪母弄等。每条古巷都有一段故事。
林厝巷
顾名思义是林家居住的巷子,故名。从琅岐老街中段往南走,深深的小巷直通到上岐道头街古渡口,全长约380米。林厝巷林姓人家祖宗林兰田举家于明代从鼓山边坑门(龙门村)迁居而来,以牧鸭取蛋为生,成为“鸭母财主”,买田盖房,族群扩大,发家致富。后来林家又购置海船,从事海洋捕捞及海外通商,大发海财,因此就在这条巷子两侧盖起深宅大院,在道头街办起林家铺子做生意。到了清初,林家富得流油,还买了一座山叫林家山,林家祖宗的墓也造得特别好,多是大石墓。到了清末,鸦片害人,林家人不少抽鸦片,把房产、田园都出卖了,家族渐衰,人口难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林家由衰到旺,经济发展,人丁兴旺。
旗下角巷
旗下角巷即现在的翻身路。南北走向,在上岐鳌山东麓,因这里在清代有“八旗”清兵驻扎的,其营房在鳌山上,故名旗下角。这条巷子也是江涛烈士领导的闽东红军游击队革命活动的据点。小巷100米处西折有一口鱼池,通江朱浦,与潮汐相通,巷子末端与林厝巷道头街港口码头相连,巷背山面水,有巡海将军庙,昭烈王庙,古时有将军道港口码头,也是一处渔港。现属上岐农旗村。
西庄里巷
现称团结路,古称西庄,巷子在下岐董氏祠堂斜对面100米处与大池头路交叉直通台烽山东麓后门路。古时此处有七口池塘,称“七星池“,有一口大池,池中放在一艘太平船,奉海神文武两状元,是岛上渔人信仰的海上保护神。
坊下巷
在镇政府斜对面,小巷贯穿坊下新村,清时,这条巷子立有跨巷的牌坊,故名坊下巷,坊下新村。牌坊是为表彰董氏举子知县董君祥的功勋而立的,有皇帝圣旨刻在牌坊上,文官过此下轿,武将过此下马,十分荣耀。
琅岐老街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老街两侧有朱、董、江、陈四大古宗祠以众多占支祠,呈现祠堂文化一条街的古朴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屹立在老街两边的寨上境通济王庙、上岐境的昭烈王庙等名胜古迹,已公布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处、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30多座。
如今,老街旧貌换新颜,商铺密布,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生意兴隆,万商云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最近,由马尾区人民政府拨款,对琅岐老街进行整治,已由福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研进行设计,将在今年底动工,将古街打造成具有历史传统文化的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