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全面升级 “新版”船博馆即将开馆

http://www.mwnews.cn  2021-01-26 21:07:32      【字号

  马尾新闻网讯(记者 王晓霞 文/图)

  1月26日,记者来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里经过提升改造之后,进入了最后的展品陈列阶段,预计将于春节前与市民见面。据介绍,这是继2004年船政博物馆提升改造之后的一次再提升,时隔17年,船政博物馆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历史的积淀与文明的见证。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据悉,博物馆最初成立于1998年,当时主要展陈近代海军有关内容。为大力弘扬船政文化,2004年,马尾区对博物馆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示船政在近代中国军事、新式教育、工业制造、科学技术、东西方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而此次提升,展馆有了不小的改变,展厅面积2600余平方米,展览分为“船政成功”“育才强邦”“制器救国”“向海图强”等4个主要部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芳介绍:“展厅的大纲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大框架,但在其间新增了不少史料、文物和最新的研究发现。”

  据介绍,二层将展出沈葆桢奏请清廷创办船政的第一份奏折复制件,开启船政历史的篇章;三层增加了艺圃即职业教育的部分,结合毕业证书、奖状等实物展示,展现了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的概况和历史细节;四层着重体现船政工业制造,展现了船政制造的具有代表性的舰船,比如第一艘国产千吨级军舰——万年清,第一艘国产速造舰——福星号等,与此同时还丰富了船政飞机制造的历史脉络;五层则丰富了近代海军的内容,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海军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在展馆五层的尾厅还设置了一个沉浸式放映厅,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通过船政影片的观看,对整个展馆的脉络加深印象。

  提升改造后的船博馆展陈内容和形式设计上都优化了不少,并且进出展馆的动线分离,更加合理。

  王芳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馆已经进入最后的展陈阶段,新增的数十件文物和珍贵照片为博物馆填色不少,船政老插床、仁寿堂石碑、印有甲午海战前‘平远号’战舰的报纸等都是第一次与市民见面。”

  延伸阅读:

  近年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征集了不少历史价值深厚的文物,也有不少船政后裔热心捐赠,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充实了不少史料、物证。记者也给大家梳理了一份“镇馆之宝”的文物方案,开馆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马尾打卡。

  通济舰舵轮

  馆藏位置:4层展厅

  通济舰舵轮“出生”于1894年,距今已有124年。“通济”舰舵轮中间刻有“通济舰”“大清光绪廿年”字样(后加钤“福州船政局”)。

  “在船政文化博物馆内,清末时期的船政文物并不多,‘通济’舰的舵轮是福建船政造船的实物见证,它是一级文物,非常珍贵。”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馆长王芳告诉记者,1937年8月12日“通济”舰被作为阻塞船自沉于江阴封锁线,直到1962年5月被打捞拆解。“2008年,我们通过社会征集,最终向军事收藏家曹少波购得这件舵轮,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馆内展出的唯一一件船政时期建造的舰船舵轮。”

  “通济”舰是福建船政建造的第三十四号兵船,原名“建靖”,由船政学生魏瀚、陈兆翱、郑清濂、杨廉臣、李寿田监造。1895年11月被北洋购买作为练习船,更名为“通济”。

  1927年,“通济”与“应瑞”“靖安”两舰合编为练习舰队。由于“通济”舰长期作为马尾海校学生的练习舰,所以师生们都昵称其为“济伯”。萨镇冰和陈绍宽都曾担任该舰舰长。

  皮带式老车床

  馆藏位置:4层展厅

  141年前诞生在法国,如今是福建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近一个半世纪里,它风光过,在那个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在宽敞的轮机车间生产蒸汽机;它失意过,被电动车床取代,闲置多年;它落魄过,上世纪70年代,它以“废铁”的身份被抛弃……

  这台机床的身世非常曲折,1871年它诞生时原本是一台龙门刨床,是船政(马尾造船厂前身)的重要生产设备。1971年,当破旧不堪的它被当成“废物”,将被回炉化铁时,被一家工厂看中其“剩余价值”,改造为车床继续实用。之后,一群文物专家经过漫长的追踪,终于让这台车床重返“工作”过的马尾船政局,它一生的传奇才得以为人知晓。

  萨公仁寿堂石碑

  馆藏位置:3层展厅

  萨公仁寿堂石碑,高108厘米,宽55.5厘米,厚5.5厘米。2017年9月,由萨镇冰后裔萨本钟和萨强捐赠给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萨镇冰(1859—1952),蒙古族,福州人。船政后学堂驾驶专业第二届毕业生。1877年留学英国。先后担任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新中国全国政协首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萨镇冰为官清廉,乐善好施,没有购置自己的房产。1938年,萨镇冰的部下海军中将陈兆锵以及时任福建省财政厅长、临时参议院副议长陈培锟等五十余人集资在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购地兴建了仁寿堂,作为庆贺萨镇冰八十大寿的大礼。1948年萨镇冰九十大寿时,陈兆锵、陈培锟等撰送《海军上将萨公仁寿堂记》,并刻在石碑上,立于堂侧。去世前,萨老留下遗嘱,将仁寿堂献给政府。2013年仁寿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件作于1948年的‘萨公仁寿堂记’碑十分特殊,记文的作者陈兆锵,是萨镇冰的校友、战友,曾任福州船政局局长,记文内容详细记述了仁寿堂的来历,以及萨镇冰的为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如同是萨镇冰的纪念碑一般。”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在‘萨公仁寿堂记’的末尾,还记录了当时捐建仁寿堂的人员名单,包括了陈绍宽、杨敬修、李世甲、方莹、韩玉衡等49人,大都是当时的福州籍海军人士,生动体现了福州在近代作为海军之乡的蓝色文化底蕴,也记录了一段海军史上的佳话。”

  1867年产法国进口插床

  馆藏位置:一层序厅左侧

  插床的学名叫直刨床,可用于切削金属件,加工铁板钢铆钉孔等,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机器设备。插床高约1.8米,重约2-3吨,刻有法文和“1867”(清同治六年)字样。

  这台由船政在1867年从法国引进的插床,经历了中法马江海战和民国动乱。抗战期间被转移到南平峡阳,抗战胜利后运回到马尾造船厂。1970年,马尾造船厂更新部分旧设备,替换下来的大部分旧设备被福建机器厂购入,插床就在其列,随后又被转移至三明机床厂。2019年10月3日,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韩青与同事们开始通过各个渠道寻找三明机床厂负责人,并制定征收方案。几经波折,2019年10月30日,插床被顺利征收,安放在马尾造船厂的旧厂房内。

  这台插床一百多年来基本没有更换过零部件,是国内x现存最早的机床之一,更是近代中国工业变迁史的一个有力佐证。放诸世界,这都是一台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评价道:“清代左宗棠创设船政时,为了确保船政主权在我的根本性原则,在制定船政建设方案和目标时,不仅要求船政的生产部门要具备制造船体的能力,同时还要求船政必需掌握与近代化舰船相关的蒸汽机、锅炉、仪表、帆缆等各种技术装备和舾装件的制造能力,为此专门从欧洲订制了包括车床、插床在内的大批机械加工设备。根据史料记载,船政从欧洲订制的机床设备,是雇佣西方的飞剪式风帆货船,分批运到马尾,其中第一艘于1867年12月13日从法国到达马尾,卸下了包括‘火锯、钻铁机、劈铁机、砺轮’等机器装备,其中的‘钻铁机’事实上就是今天所说的插床。考虑到这批设备是从法国运出,而且时间是在1867年的年末,船政博物馆收藏的这座1867年法国造插床极有可能就是当时运来,是船政创建史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吴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