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理财 >> 正文

银行理财遇监管“紧箍咒”

http://www.mwnews.cn  2013-03-25 10:43:45   来源:新金融观察    【字号

  起步于2004 年,发展于2006 年,壮大于2011年,辉煌于2012年。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发行规模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已达到历史新高。

  与此相伴的,对“财富管理”的关注与热情有增无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增武这样形容,“如果说我们过去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主题词是‘宏观经济’,那我深信接下来经济金融问题的主题词之一至少是‘财富管理’。”

  然而,事事终究难以尽如人意,尽管坐拥102%的年复合增长率,尽管财富效应的魅力彰显,终究难以掩盖负面舆论——从兑付纠纷到私售乱象,再到被银行高管诟病为“庞氏骗局”,理财市场在质疑声中被蒙上一层阴影。

  当然,监管层不会坐视不理,从年初开始,一系列的整顿行动悄然展开。

  资金池成众矢之的

  按照银监会的相关部署,今年,“资金池”模式将成为监管重点。

  据了解,针对不规范的“资金池”理财业务,银监会在1月末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要求商业银行首先开展内部风险自查,若三个月内无法完成整改,需向公司董事会报备,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对于这一安排,从业者已有体会。“据了解,目前监管机构已经陆续开始对部分银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进行检查,同时,根据行内下发的通知要求,我们也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自查与整顿。”一位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人士表示。据悉,根据监管要求,在4月底前不能达标的银行,银监会将开出罚单,不排除停止此类银行从事理财产品业务资格。

  事实上,这样的严厉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被视作“庞氏骗局”的“资金池”运作问题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银行高管直指“资金池”类理财业务的风险隐患之后,其不透明的操作模式不禁令人倒吸一口寒气——去年10月,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类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此外,监管部门的担忧还在于,有些银行自己也未必能清楚地计算出池内产品资产负债情况和盈余状况。

  据了解,不规范的“资金池”类理财业务是指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无法做到每只理财产品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银行通过滚动发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资金运作方式做高产品收益,但当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对此,王增武表示,目前“资金池”类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隐患是比较大的。在他看来,目前“资产池”产品呈现四个主要特点:第一,滚动发行、集合运作为商业银行吸纳存款提供契机;第二,期限错配、分离定价成为滋生高风险的土壤;第三,金融机构内部的利益纠葛致使理财产品供需失衡;第四,信息透明度不高成为顽疾,监管灰色地带缺乏控制;第五,监管制度存在漏洞,银行理财业务与监管机构形成互动博弈。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规模,对于“资金池”类理财业务的谨慎监管更加有了充分理由。根据王增武的统计,2012年“资金池”类理财业务占全部理财业务的比例超过60%。如此高的规模占比,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必将广受诟病。

  在此背景下,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认为,有必要对银行理财“资金池”模式进行一番探讨。

  纠结的前世今生

  “每一种金融创新都将同时产生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银行理财领域中,‘资金池’运作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创新产物被广泛运用。”方瑞表示。

  据他介绍,“资金池”运作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部分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通过信托打新股而形成了“资金池”,2007年后融资类信托计划逐步进入资金池所对应的资产之中,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日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关键配置资产。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已经纷纷涉足“资金池”运作模式,其所投资的资产种类也逐渐丰富,包括存款、债券、票据、回购、信贷资产、信托收益权、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理财产品等多种资产。

  另一方面,“资金池”类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兴起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投资方向热点轮换的产物。而王增武表示,无论是发售数量,还是募集资金规模,抑或是市场关注度,“资金池”类产品无疑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一朵“奇葩”。

  之所以称其为“奇葩”,很大程度上在于或许没有任何一类理财产品能够如它一般令人喜忧参半,纠结始终。

  “喜”在于,究其运作模式问世的初衷,毕竟是好的。“商业银行希望把各种项目的长期融资需求与投资者的短期理财需求所匹配,进而通过项目与产品的期限错配方式来降低资金募集成本,并且通过资金的集约化管理来降低运作成本,同时也可以提升投资者的短期投资收益。此外,在产品的资产组合中,这类项目通常期限较长,因此这种运作模式就解决了短期资金对应长期资产的问题。”方瑞表示。

  “忧”则在于,随着“资金池”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大规模兴起,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广受诟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公开指出,“资金池”类产品存在信息不透明和资产安全风险。

  在他看来,“资金池”类理财产品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的方式进行管理,不同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入一个混合的资金池进行统一投资调度。因而“资金池”类理财产品往往无法真正做到“分账经营”,对每一产品组合的信息披露是不足的,资金有可能投向房地产、平台贷款等高风险领域,这使得投资者和监管者都难以跟踪和判定单个产品的具体投向、投资损益、风险暴露等。此外,理财产品的独立性、透明性不足,而且集合运作的模式打通了不同产品之间天然的防火墙,部分高风险理财产品一旦出现大幅亏损导致违约,容易引起客户对整个资金池运作安全性的质疑,甚至导致集中赎回、无法继续滚动发行新产品等市场冲击。

  当然,“资金池”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与种种问题早已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2011年6月开始,银监会陆续通过会议及下发通知推动商业银行摒弃多个产品对应多笔资产的模式,特别是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被叫停,并重申了每个理财产品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的要求,要求银行尽快整改。

  而对于监管层做出的风险警示,部分银行依旧熟视无睹。“只有少数大中型银行开始转变运作模式,逐步向产品和资产组合一一对应的模式过渡,但仍然有众多中小型银行在效仿并采用这种模式。”方瑞表示。

  迄今,“资金池”类理财产品依旧占据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力。瑞银证券分析师孙旭认为,目前监管层对理财业务趋向于规范为(博客,微博)主,短期或使理财产品发行增速回落;但该业务发展体现利率市场化中期趋势,预计 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对此,王增武表示,尽管在短期之内“资金池”类的产品还不会消失,但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未来“资金池”的概念将会消失。

  监管手段多管齐下

  除了涉及“资金池”的理财业务,银监会还将严格的监管触角伸至理财业务的多个方面。

  在资金投向方面,银监会要求严格限制银行理财资金投入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及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等领域。对此,王增武表示当前这些领域的信用风险不容小视,未来如何协调将成为监管的重点。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这些领域并不是立即可以屏蔽的。“此类投资项目收益率通常较高,能够提升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因此银行未必会放弃此类融资客户。”方瑞表示。

  在战略定位方面,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要明确设定开展理财业务的指标限额和风险限额,使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本质。

  据悉,银监会相关领导在近期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批评,表示仍有部分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对理财业务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没有真正确立“代客理财”理念,只是将理财业务当作其自营业务的附属。

  与此同时,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对理财业务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要密切关注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体现充分了解客户和符合客户利益的原则,避免理财业务沦为其他业务的调节工具和手段。

  此外,银监会还于年初明确指出了当前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三个不一致”。

  根据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的阐述,“三个不一致”主要体现为:第一,银行与客户对理财业务风险收益特征认识不一致;第二,理财业务发展与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一致;第三,理财业务发展和监管的要求也出现了不一致。

  对此,王增武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首先,采取分级销售的制度,即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其次,是实行分类监管,根据各家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为其规定有产品设计的权限;第三是实行分级持牌。

  同时,方瑞建议,银行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活动,让投资者认清不同类型的产品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同时,加强人才储备,规范理财产品运作流程,从产品设计、销售、投资、兑付等一整套环节都应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运用科技手段增强管理效率。此外,监管体系的建设有待加强,对创新型理财产品需跟进创新监管。

  此外,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巴曙松认为改进监管指标也是监管者面临的新任务。因为在负债资源竞争激烈、贷存比等流动性监管指标监管严格的环境下 ,一些银行事实上在利用理财产品提供表外融资,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完成月末、季末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冲时点”的任务,使之成为调节监管指标的监管套利工具。在强化对这些活动的风险监管的同时,改进监管指标也是监管者面临的新任务,例如当前淡化贷存比的约束应当基本具备了条件。

  而展望未来,王增武认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信托产品市场受到的“监管关注度”将会加大,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受到的“创新支持力度”将会加大,“一增一减”将明显改变未来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总体格局。

  “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的方式往往无法真正做到“分账经营”,对每一产品组合的信息披露不足,资金有可能投向房地产、平台贷款等高风险领域,这使得投资者和监管者都难以跟踪和判定单个产品的具体投向、投资损益、风险暴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