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晚清至民国趋于完善的马尾街里坊

http://www.mwnews.cn  2013-09-05 10:26:40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马尾镇后街一带民国二十年以后建成的商铺,为典型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建筑。 林键/摄

  明末马尾的聚落称为“中岐”,位于婴山麓一带。直到清同治年间福建船政创设于马尾,船政衙门前铺设官道,人文重心才从山麓逐渐扩展到官街。进入民国纪元马尾街形成商业区。由此可见,马尾街里坊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

  福建船政建设用地和工人百姓起居用地促成马尾街里坊的形成

  马尾的土地紧缺与初期船政基础建设形成供需矛盾。中岐一带多山地,而平原面积极小。清同治五年(1866)船政筹备机构需要向中岐民众“征用民田300亩,每亩价55两银。”翌年船政继续征用农田土地,并向江边吹沙造地。根据船政所聘法国监督日意格回忆,最终船政全盛面积达到600亩。可见今天的马尾造船厂内以及马尾街平原大多是清同治以后逐渐填造而来。新造的土地拓展了人文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福建船政的创办也给中岐带来大批人口压力。同治五年在中岐船政内就有匠工2600余人。

  这些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农民工基本来自马江流域的附近村庄。船政兴办使周边地区的一部分商人长期定居马尾从事商业或手工业。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在中岐村原始核心区(石狮里、万富里一带)之外逐渐形成新的居民区。清同治年间开始,中岐建成了许多清代的黑墙黑瓦的古式建筑。船政衙门(位于今马尾实验小学大门附近)设立不久,衙门前开辟为官街(官道),以便民间贸易。官道成为最热闹的地方。这就使中岐村的人文重心由山麓民居一带扩展到以官道为轴心的商业街道区域。

  按照中岐里坊是逐渐发展成型的规律可断定:中岐最先形成的是大户人家的聚落,紧接着产生以大户聚落命名的里坊。另有一些以聚落特征和地貌特征命名的区域。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马尾街”最初仅指同治年间以后从船政衙门到码头的石铺路。直到约民国二十年以后“马尾街”才定型。这时的马尾主要商业街道包括:前街(新街)、后街、桶街、故道尾。从中岐里坊以大户聚落命名,到以商铺街道命名的变化,鲜明地体现了马尾从农业主体的人文逐渐趋向商业主体的人文。

  马尾街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与福建船政有紧密联系

  马尾前街、后街、桶街、故道尾形成中西合璧的风格建筑与福建船政有紧密的联系。民国十九年(1930)4月21日晚因从事酿酒业商家不慎引燃酒精致使马尾街发生大火灾。当时的马尾街道宽度不过5—6米,房屋都是木结构。火险借助风势很快就造成火烧连营的重大灾情。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火灾造成前街铺、后街铺、旧道铺300多间房屋全部烧毁,仅有山边原始区:万富里、薛厝里、杨厝里、三落里、成泰埕一带部分民房幸存。在萨镇冰倡议下船政当局与马尾镇居民共同出资重建马尾街。新建的前街铺、后街铺、桶街铺、旧道铺建筑设计为户户毗连的商业街道。建筑临街正立面以花岗石磊筑基础以青砖构筑墙体。每隔五间筑以高8米、厚1米多的烽火山墙以防火患。建筑基本为两层,上下以木料隔层。临街一层商铺设有宽敞的门面,二层为居民寝室。二层临街窗户多呈尖顶的哥特式。屋顶为瓦面,呈四面坡顶状。屋顶垛头多呈三角等几何立体状,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

  未被火灾殃及的马尾山麓的万富里、共和里一带的民居仍保持为黑墙黑瓦的清代建筑。就此,马尾街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风景。马尾街商铺建筑洋式风格实际也鲜明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特征,就是善于吸收借鉴欧式又融汇中式风格与一体的时代文化特征。马尾街的商业文化及其商铺建筑都成为马尾一个时代的符号。

  从马尾旧镇地理空间的拓展过程,我们深刻地看出马尾街里坊的形成,深深烙上了工业化、商业化的印记。船政不但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地理空间、里坊格局,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此,马尾由穷乡僻壤快速升级为人文荟萃、经济活跃的中国沿海重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