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背后的民间信仰
http://www.mwnews.cn 2024-05-24 14:07:43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 林宇
编者按:游神作为福建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人们常常在春节期间以“挺神将”的形式,将神祇人物请进神轿里,抬出庙宇游境、巡视乡里,这一习俗今年也在短视频的助力下被全国看见,而在马尾,有三大民间信仰,上一期已经为读者介绍了妈祖信仰、五灵公信仰,这一期将介绍陈靖姑信仰。
马尾祭祀陈靖姑的庙宇主要有以下5所:快安村文图山的青娘宫、马尾前街的临水陈太后宫、亭江镇的泰山宫、亭江镇桥头宫、琅岐村的毓麟宫。
在闽台特有的民间信仰中,福州的临水夫人和莆田妈祖(林默)、厦漳保生大帝(吴夲)齐名,是海外尤其是台湾分布最多的民间信仰神祗。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仓山区下渡陈昌之女,生于唐大历二年(767),18岁嫁古田县临水乡刘杞为妻,故后世都习惯称她为“临水夫人”等,其尊称极多。她家世业巫术,祖父陈玉和父亲陈昌都是著名的巫士。福州人传说她自幼曾学法闾山,能驱鬼除妖,扶危济难。唐贞元年间,福州大旱,请陈靖姑祈雨。当时陈靖姑正身怀六甲,但仍应群众请求,前来福州闽江龙潭角脱胎祈雨,果然灵验,天降甘霖,旱情缓解。但陈靖姑自己却因辛劳过度,伤胎身亡,年仅24岁。临终前遗言“吾死为神,必救人难产。”
陈靖姑死后,据说由于她的善良品德感动了天帝,入了仙籍,成为救苦救难的女神。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妇女生育临盆是一大难关,所以陈靖姑专门保佑妇女平安生育。许多怀孕妇女都要到临水夫人庙中去祈求保佑,据说非常灵验。后来她的事迹逐渐传遍全国,历代朝廷都很重视。宋淳佑年间,陈靖姑受朝廷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予“顺懿”的神名。从此以后,陈靖姑的声名愈来愈大。
清雍正七年(1729),皇帝特封陈靖姑为“天仙圣母”,到了道光皇帝又钦赐她为“太后”,和海神天后妈祖娘娘同样的尊贵。不过两位女神分工不同,一个保佑海上的船只客商,一个保佑陆地的妇女和儿童。
一千多年来,陈靖姑已成为对福建民众社会生活和人生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女神,尤其在福州十邑及周边区域民间信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信众千家万户,宋元明清时期,她和黄帝均被纳入国家祭典范畴。
随着对临水夫人崇拜的发展,各地建立的寺庙越来越多。在夫人庙内还附设了36位女神,据说这些女神都是在陈靖姑管辖之下的副神,专门保佑妇女生育和儿童成长,民间称之为“36婆官”。
以后随着福建居民移居台湾,早在元朝开始,对陈靖姑崇拜的风俗也传到台湾去了。台湾许多临水夫人庙,都是从福州请去的师傅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其形制都和福州寺庙一模一样。据统计,现在全台湾约有130多座临水夫人庙。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台北市还新建了一座颇为壮观的“碧潭观光临水宫”,以供到台湾的游客观光朝圣,这是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一种“神缘”关系。
临水夫人信仰是马尾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在马尾众多的地方神灵中,陈靖姑成为极其重要的地方女神,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妇幼科专业神。因福州话母亲叫做“娘奶”,马尾民间都把陈靖姑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来崇敬。
许多崇拜陈靖姑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已演绎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尾至今还保留着“求香火”“请花”“迎神”“演戏”等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已婚妇女纷纷前往临水庙,烧香求拜,祈求“早生贵子”或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希望怀胎的妇女要将供案上的杏花采一朵回家,叫“请花”,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寓意开花结果。怀孕后要请临水夫人保胎,分娩时得去宫庙请一香炉回家,意在请求临水夫人亲临产房,保证产妇平安。婴儿顺产后,把香炉送回宫庙叫“回銮”,要备办丰盛的供品酬谢神灵庇护之恩。
临水夫人的各种传说丰富了马尾的民间文化,由临水信仰衍生出的各种民俗与祭祀活动成为整个闽地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