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工艺:“不朽”的名片
http://www.mwnews.cn 2024-08-09 14:15:48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 蒹葭
铁,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坚硬、粗放的,可是有一种艺术,却能将坚硬的铁片化成绕指柔,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就是铁画工艺。
亭江长柄影剧院,是长柄村的一处标志性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大门正上方的铁画作品《松竹梅》引人注目,上面的松、鹤、孔雀、梅花、竹等制作得栩栩如生。这幅作品就是出自于亭江长柄村83岁的铁画制作者杨兆作。不久前,这幅铁画作品被列为马尾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了解,铁画工艺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章法布局,融民间剪纸、木刻雕塑、金银首饰锻造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花卉、人物、山水、草虫等皆可入画。铁画的制作比较繁琐,需要用到钳子、镊子、锤子、电烙铁、剪子等十几种工具,要经过定稿、挞版、裁剪、煅打、焊接成型、烘漆等诸多工序,每一道都十分重要,环环相扣,都关系到铁画的艺术价值,考验着制作者的技艺。
“清冷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精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汤鹏铁画歌》。铁画起源于宋代,清康熙年间在发达的冶炼工艺影响下,在芜湖一带渐渐兴盛起来。杨兆作一头扎入其间,只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
1941出生的杨兆作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年轻时曾在闽剧团当伴奏者,1962年开始在亭江、长乐、福清、连江等地进行艺术创作,练就了绘画、雕塑、书法功底。20世纪80年代,长柄村华侨捐资修建了长柄影剧院,杨兆作就希望发挥专长为剧院打造一幅艺术作品作为装饰。有一次他看到农机厂的匠人在焊铁,便萌生了用铁作画的想法,他找到村干部,希望为影剧院制作巨幅铁画,增加影剧院的艺术感。
制作铁画并非易事,杨兆作回忆:“比如,《松竹梅》中孔雀的羽毛,每一片都要经过反复锻打,再一片片焊接上去,这样才能纹理自然,显得栩栩如生。”杨兆作说,铁画制作中最精细的工序是焊接,要一点一点地焊,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整体意境。《松竹梅》共花了21天,除了部分焊接外,其他工序都是他亲自完成的。这次创作让他感受到了铁画艺术的魅力,也打开了一扇他为家乡“上妆”的艺术大门。
曾经远赴美国的杨兆作在收到村支书邀请他回国建设家乡的邀请后,义务投入龙津园牌楼长廊、双层六角亭等多处建筑、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历经一年多辛苦绘图、设计和雕塑彩画施工,一座承古开新的45米龙津园牌楼长廊屹立在影剧院对面。整座牌坊长廊造型独特,内饰古典彩画、白水泥古代戏剧人物浮塑,以及四季花鸟浮雕、书法作品等传统艺术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受村里邀请,杨兆作在长柄影剧院设立了书画雕塑非遗工作室,推广铁画、书法、雕塑、绘画等技艺,杨兆作表示:“亭江的艺术氛围十分浓厚,我将继续以我的艺术创作,为乡村美学注入力量,也期待有更多文化能人加入到乡村振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