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福建水师的发展与没落

http://www.mwnews.cn  2024-08-09 14:17:33      【字号

  作者 林宇

  清朝的水师舰船被称为战船,战船为中国可完全自主建造的风帆动力木制舰船,共分为外海战船和内河战船。福建水师战船属于外海类型战船,有赶增船、双篷艍船、平底船、双篷船、哨船等等,其中水师比较常用的战船是赶增船和双篷艍船。

  轮船属泊来品,特指以蒸汽机螺旋桨和风帆双重推进动力的舰船。轮船建造集工业、航海、军事等前沿科技运用为一身,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代表当时西方强国的工业文明成果。两次鸦片战争,清廷深感由轮船组成的海军舰队之威力。

  后,配备战船的水师称为旧式水师;由轮船组成的水师称为新型水师。从战船到轮船,从旧式水师到新型水师……由旧式战船和新式轮船混编的福建水师,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装备的集大成者,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福建绿营水师的诞生始末

  清军入闽,以福建为根据地的郑芝龙是当时海上最大的武装集团。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乃郑成功之父,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的第一大海盗,也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郑芝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产,率领驻福建的明军约20万人向清军投降,由于汉兵旗子有别于八旗为绿色,所以称为绿(lu)营,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水师与战船,清在此基础上迅速成立了福建绿营水师(福建水师)。

  顺治七年钦定福建官兵经制,福建水师由此建置,营制单位为标、协、营、汛四种。康熙元年,正式设立福建水师提督一职,施琅为福建水师首任提督。康熙八年,清廷裁撤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十七年再设。至此,福建水师正式独立建制,直至光绪三十年。福建水师提督驻防厦门,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辖下水师五营,节制金门、南澳、海坛、台湾、福宁水师五镇。

  清朝绿营水师,分外海与内河水师,外海水师有六个,内河水师有八个。福建不仅是闽、粤、江、浙四个主要水师省份中唯一一个全为外海水师的省份,也是嘉庆十五年前在全国唯一设水师提督一职的省份,足见其在全国的特殊地位。

  福建水师成立

  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马尾创办船政,认为“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船政为海防水师根本”,从左宗棠到沈葆桢都致力于建立一支新型轮船水师,取代旧式水师。船政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海防,创建近代海军。

  1869年6月10日,“万年清”(船长75.8米,排水量1370吨,实马力580匹,造价银16万两)轮船下水后,趁其舾装尚需时日,沈葆桢秉承左宗棠提出的“机器既备,成一船之轮机即成一船,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比及五年,成船稍多,可以布置沿海各省,遥卫津沽”的主张,“续募通晓轮机之中国舵工、水手八十余人到工……且一律用中国人驾驶”,派“管驾官贝锦泉督率目兵驻扎船上,练习驾驶、操演炮械,以臻纯熟”。随着成船增多,总理船政制造的舰船被各省征调,调拨后的养船费由各省承担,但各省只拥有舰船的暂时使用权,一旦海疆有事,船政有权将舰船悉数召回。

  1870年9月,沈葆桢奏“吁请简派轮船统领,以资训练而靖海疆”,后上谕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轮船统领”,统一管辖船政舰船,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船政轮船水师成立。福建水师成为旧式战船和新式轮船混编的绿营外海水师。

  1871年4月10日,船政大臣沈葆桢、闽浙总督英桂奏《轮船训练章程》12条、《轮船营规》32条(章程见《清实录.穆宗》)。至1874年1月,船政在成立不到7年制造大小兵商轮船14艘,前12艘由洋人指导制造,后2艘由中国人自制。

  1874年,日本借口为琉球船民报仇,悍然出兵发动侵略台湾的战争。5月,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受命援台;6月14日,沈葆桢、日意格及布政司潘霨、帮办斯恭塞格等率闽安水师协和船政水师舰队前往台湾,船政水师舰队由“安澜”“飞云”“伏波”“万年清”“济安”等舰船组成,全部为船政自制轮船,这也是船政水师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成建制参与的军事行动。

  1881年3月,何如璋等联名上奏,船政已成船23号,其中“安澜”“大雅”已在台湾失事,“康济”拨招商局,“万年清”拟改为练船,“登瀛洲”“靖远”“澄庆”拨江南,“伏波”“元凯”“超武”拨浙江,“镇海”拨天津,“湄云”拨牛庄,“泰安”拨山东。留闽兵船七号:“福星”驻海坛、“飞云”驻澎湖、“振威”“济安”驻厦门、“艺新”驻福宁、“扬武”“威远”驻罗星塔。商船“永保”“琛航”“海境”往来台湾作运输用。

  福建水师的落败

  1884年8月23日(光绪十年农历七月初三日)午时1点56分,停泊在马江上的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战斗持续约半小时,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根据战后不完全统计,船政水师11艘军舰参战,有扬武、伏波、福星、济安、飞云、振威、建胜、福胜、艺新、琛航、永保等,损失9艘,仅存伏波、艺新;福建绿营水师参战的有平海左营一、二、三、四号师船、平海右营一、二、号师船、闽安左右营师船、宁船三号、三号四号师船、得胜一号船、闽四师船、督水营捷字师船、镇海右营渔船等,有案可稽的福建水师阵亡将士达857人。

  这场战斗,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海战结束后,闽江沿岸军民自发组织打捞阵亡将士的遗体,除被家属认领的,剩下的500多具,在马限村外沿江分九冢掩埋,冢前各立“忠冢”石碑。

  1920年(民国九年),民国海军总司令蓝建枢督同福州船政局局长、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第一次募修昭忠祠及烈士陵园,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拨款5000元,前总统黎元洪及海军各舰队,上海、福州、厦门各银行、商行等团体及个人,“共捐洋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一元,台伏四千二百元”。

  在马限山东麓昭忠祠旁建烈士陵园。烈士墓坐西北向东南,“其为墓也,昔分九垄,今聚一邱。涂塈硈巩,护以短垣,取其守卫校易耳”,将位于马江昭忠祠右侧沿江掩埋九冢及马尾船厂船坞旁一批烈士骨骸迁入合为一丘,分三层,每层各三排,中隔木板,上覆水泥。墓碑亭系用舰板焊成,以白石灰灰塑,饰以卷云花纹。石碑为花岗石质,碑文楷书纵2行:“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1921年秋,陈兆锵在烈士陵墓正后山壁作摩崖题刻“蒋山青处”。

  2002年,《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当我们来到马尾昭忠祠,它正语气凝重地向我们叙谈福建水师遭到法国军舰突袭奋起反抗的悲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