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跨越千里的群众“致富路”

http://www.mwnews.cn  2024-09-06 12:43:03      【字号

  记者 毛淑文

  从原州到马尾,跨越2000余公里。2017年以来,马尾与原州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双方立足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两地人民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结下深厚情谊,结出累累硕果。在对口帮扶中,马尾率先探索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新模式、好做法,特别是在由“输血”到“造血”的扶贫方式转变,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扶贫扶智打造飞毛腿模式,走出一条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强服务 重培训

  持续做好稳岗稳工

  近年来,马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建机制、定政策、抓输转、强服务、重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工作,共组织输转宁夏籍劳动力12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脱贫人口970人,累计发放各类补贴787.22万元。特别是2020年以来,马尾区扎实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在复工复产中优先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顺利组织免费包机输送7批556名原州籍务工人员。2023年春节期间,通过包座、包机输转固原籍员工182人赴榕就业,其中原州籍务工人员63名,主要就业于飞毛腿、星云集团。截至9月30日,尚有64名原州籍务工人员在马尾企业稳岗就业,其中飞毛腿集团49人、星云电子集团15人。

  福建飞毛腿分校在校生中回族生源占比78%,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就要到飞毛腿总校学习,为解决回族生源到总校学习、实习期间的饮食问题,马尾区积极提供“暖心”服务,安排35万转款资金,以政府投入建设、企业服务经营的模式,在总校新建扩建清真食堂,选派原州籍厨师驻校提供饮食服务,解决了回族学生后顾之忧。同时突出人文关怀,通过走访慰问贫困学生,指导学校设置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窗口,努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此外,为解决原州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难题,填补原州区无职业教育学校的空白,在政校企三方联合推动下,2018年8月,飞毛腿技师学院在原州区设立分校。学校成立以来,围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精准就业”的办学理念,通过不断优化办学质量,切实发挥社会责任,为两后生、贫困学子解决了就学、就业问题,做到“零入学门槛、零学费负担、零距离就业”,极大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至今政府、企业为分校投入建设资金已达1800多万元,打造“1+1+1+1”的培养模式(即一年开展理论学习培训,一年开展技能实操,一年开展顶岗实习,毕业后实现100%推荐就业),通过“授人以渔”,帮助原州区培养更多职业技能人才,为衔接乡村振兴做好人才培养储备工作。目前,学校共招收1200余名贫困生,2018、2019级214名毕业生已全部安置就业,月平均工资4500至6000元,现实了“入校就有收入预期,出校门就有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

  飞毛腿公司固原籍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满库通过培养,升任制造部组长,月收入约8000元,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设基地 抓输转

  探索高质量就业新路径

  9月23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驻福建劳务工作站在马尾区人力资源市场揭牌成立,此次原州区驻福建劳务工作站的成立,旨在通过更加组织化、定向化及技术导向的就业服务模式,推动两地在劳务帮扶领域再结硕果。

  在劳务协作顺畅运作过程中,劳务力转移就业工作站和劳务基地其中起到了优质“润滑油”作用。早在2022年5月,马尾区驻原州区劳务协作基地在原州就创中心大厅挂牌成立。基地建成后在宣传用工信息、挖掘富余劳动力、推荐岗位信息、输转务工人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当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在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设立市、区两级“闽宁劳务技能人才输送基地”,马尾区提供20万启动资金用于基地基础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委托式、订单式等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形成“政—校—企—基地”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从技能人才培养、实训生产到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每年培养技能人才200名。

  马尾在助力原州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通过建立原州分校校办工厂和生产教学实训室,引进、转移专业生产线,全面推广“实训+工厂”的产业模式,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规模,逐步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通过发挥双方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新发展阶段闽宁劳务协作,促进共同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