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地救援队:山海之间,用平凡之躯托举生命
http://www.mwnews.cn 2025-02-28 19:15:52 【字号 大 中 小】
记者 毛淑文
在福建的山海之间,有一支默默奉献的队伍,他们身着火红的救援队服,手持专业的救援装备,他们不是军人,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没有超能力,却用勇气和智慧拯救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就是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下文简称:福建山地救援队),一支在山海之间守护生命的公益救援力量。
2001年1月1日,全国首支民间山地救援队——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正式成立。24年来,这支队伍始终坚守在山地救援公益的前沿阵地,无惧艰难险阻,不畏风雨侵袭,始终活跃在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的山地救援公益一线,累计救助山地迷路遇险群众超1500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省十大最美面孔”“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分秒必争,托举生命之光
2025年2月12日(元宵节)18时21分,本是万家灯火,欢聚团圆之时。福建山地救援队接到福州110指挥中心警情:两名男子在福州晋安区登云水库后山被困,请求救援。
副队长“天马”(陈文)迅速与报警人员取得联系,问清被困者的年龄,是否受伤、地形状况等信息后,经过初步研判,18时25分在群名为“救援队”的微信群里发布报备指令:“现有两名男子因无照明工具,无法引导寻路被困登云水库后山,请半小时内能到中心集合的队员报备接龙!”不到一秒,微信名叫“XXX”的队员立马响应接龙:报备。不到两秒,16个救援名额全被被抢订,另有45名备勤人员申请出动。
据悉,这样的突发救援任务在2025年元旦以来已发生近20起,多时一天同时接到2到3起,且多发生在夜晚。例如1月31日(大年初二),救援队指挥部陆续接到来自马尾君山、磨溪、长乐风洞山三个救援电话,第一起于当天下午15时44分,接福州110指挥中心警情,一男子在君山区域受伤被困,请求救援。经核实,该男子偏离路径被困崖边,因滑落有轻微擦伤,手机电量不足,研判后,队部立即组织15名队员进行搜救。第二起于18时11分接到信息,不到半小时,第三起请求救援信息拉响,彼时,君山救援刚结束的队员立即转场第三起现场开展搜救。所幸当天三场被困人员身体均无大碍,21时10分,三场救援顺利完成。队员们回到家中并洗漱后,已是深夜。
“我们的救援工作主要是在山地或高山峰区等复杂地形环境下的紧急救援活动,主要营救迷路、意外滞留、意外受伤等情况下的被困人员,挽救生命,防止事态恶化。”“天马”向记者简要介绍着山地救援队的主要救助内容。
2024年5月20日由范元导演,陈永胜、林博洋、邵兵、丁柳元领衔主演的温暖现实电影《你是我的英雄》上映后,好评如潮。该影片就是以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用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全景还原出这支由志愿者所组成的民间救援队,如何克服艰难险阻,以无畏牺牲的志愿者精神,完成一次次惊心动魄而又温暖人心的热血救援行动。
专业训练,练就18般武艺
一次次成功救援的背后,是刻苦训练和严格的运作机制。户外拉练、体能考核,野外救援知识培训,救援技术学习,各司其职的分工,配备充足的救援装备,一系列措施,不仅保障了队员们在每一次救援中自身的安全,也提升了这支山地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在位于马尾区的福建山地救援培训基地内,记者看到,有的队员正在进行绳索技术训练,有的正在进行徒手攀岩训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展现了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救援队教练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严格的训练,让队员们在面对真实救援场景时,能够冷静应对,确保救援行动的成功率。”
如今,福建山地救援队已成长为一支拥有110人的公益队伍,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退役军人、个体户、医务人员、教师、工程师、新闻工作者、出租车司机等等。他们不仅具备作为救援者所必需的体能素质,还各身怀绝技。
今年,是副队长“天马”在救援一线坚守的第24个年头,截至2024年11月统计,他共参与275场救援行动,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如今他也担任着整场救援工作的指挥者,他的手机连着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不仅需要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机,还要确保每一条警情都不遗漏。交谈中,“天马”表示,我们队员就是洗澡时,手机也一刻不离视线。此外,作为指挥者,研判也是他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能力。
“月光”(潘红玲)是一名带着女儿做公益的母亲,也是“医疗急救兵”,在2024年一线志愿者积分排名表上位列第一,其2013年入队以来已参加232场救援。
“70后”陈贵斌是罗星街道上岐村第一书记,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对各类救援器械的性能了然于胸,一双结满老茧的手,却异常灵活,一个三段式的自动连接锁扣,他单手一秒便可操作,退伍不褪色。
还有动植物领域的专家——“野花”“酷睿”、“活地图”——“斟酌”、航拍高手——“孤狼”……在队里,他们常常以网名称呼自己的队友,一来亲切,二来名字不是关键,来这里的每一个人,目的只有一个:救援!每一份力量都使得整个团队如同群星璀璨,各放异彩。
要想成为一名正式队员,也并非易事,这是一支要具备专业水平的志愿队伍,队员需要经历志愿者、预备队员阶段,然后才能成为正式队员。队内还实行“积分制”——队员每参加一次救援、备勤、知识培训、技术训练、体能考核、拉练等活动,都会按相应的得分登记在册,反之也有明确的降级规则。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公益大家庭里,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荣誉而战,为心中那份炽热的爱而战。
福建省登山协会创会会长、首任山地救援队队长朱韶明始终对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与鼎力支持心怀感激。他表示,协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尾区委区政府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他相信,在众人的携手同行与无私帮助下,福建山地救援队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更好。
无私奉献,传递温暖力量
“我志愿加入福建山地救援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山地救援志愿者。我承诺:服从福建山地救援队的领导,遵守《福建山地救援队章程》,尽其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福建山地救援队是一支纯公益的民间志愿者队伍,队员每次出任务,不仅没有任何回报,日常训练中还要自掏腰包购买必要的装备,甚至承担油费、时间、精力的投入。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守初心,无私奉献。
“小番茄”作为新加入的志愿者,她的热情和决心让人动容。从被朋友圈中的一条救援视频所感动,到决定加入这个队伍,她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能和技能,只为能在关键时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贤”的加入,则是一次生命被救后的感恩与回馈。2022年10月,他与另外两名友人在康坂溪登山时被困迷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贤”直言那时的自己很无知,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因为自己“淋过雨”,得到过帮助,所以“贤”也想给别人撑把伞。
“林中”和“三马”是一对父子,携手参加的救援为数不少。上阵父子兵,有的更多的是默契,一个手势,一个转身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两人还互为老师,“林中”将上山搜救经验传授给儿子,“三马”则将更擅长的技术性问题与父亲分享。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家族的传承与坚守,也看到了爱与责任在新一代接班人心中的生根发芽。“林中”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段宝贝孙女2岁零8个月时的珍贵视频。2019年6月9日晚,“林中”在收到救援信息后,正背起设备打算往外走时,孙女也迅速背着她的书包跟在爷爷后面,稚嫩声里清晰表达着“我也要去救援”的话语。
然而,救援并非易事,它意味着风险与挑战。面对身边人的疑问:“值吗?”
队员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月光”说:“最初的动力是一种荣誉感、获得感,但坚持这么多年下来后,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天马”说:“当你经历过、感受过被救者获救时的喜悦心情,又觉得一切都值得。我始终相信,人尽管商量,福报都在来的路上。”
除了日常的救援任务,福建山地救援队还积极走进企业、学校,宣传志愿精神和户外安全知识。他们将爱与责任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一代的心田,让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
福建山地救援队的故事,是无数民间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伟大,用勇气守护生命,让我们向这些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