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石刻及其历史价值
http://www.mwnews.cn 2014-12-25 10:27:53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杨成和
闽安古镇历经千年沧桑,是集军事重镇、戍台重镇、海上贸易重镇于一体的传统古镇,又是驰名古今的花岗岩白梨石之乡,石刻与碑文非常之多。抗战时期填塞闽江口封锁线,解放初期修建闽安二个码头,学大寨时期填河拦坝等,都填埋了不少碑文石刻。闽安现存的石刻都是幸存者,虽然不能足以展示闽安历史风貌,但从仅存的80多处石刻中,依稀可见古镇的辉煌历史。闽安的现存石刻大致分为四大类。
(一)、摩崖石刻。闽安现有三处。分别为龙门摩崖石刻群、崇新寨禁止开界题刻、闽安警察所题刻。
龙门摩崖石刻群,位于城隍顶东麓。龙门石刻群是闽安北宋历史文献记载的见证,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弥足珍贵。闽安龙门摩崖石刻群的年代,与福州城乌山石刻的最早时间同一年代,共同闪烁着时代的文明。
崇新寨禁止开界题刻,位于闽安龙腰顶旁石眠床。此石刻年代应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达迁界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界令废止前,为了崇新寨军事安全的需要,规范老百姓不得在崇新寨所管辖范围内“开界”。石刻的发现,印证了文献及图示所记载崇新寨的历史和军事功能完全属实。
闽安警察所题刻,位于闽安口头街,刻文:“闽安警察所,花圃,同学”,石刻位于警察所后花圃石崖上。题刻有力地证实了闽安警察所这一民国时期特定的历史产物。
(二)、戍台题材石刻。今举三处。分别为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碑刻、(嘉庆)捐修城隍庙碑、(咸丰)捐修城隍庙碑。
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碑刻,原名闽安虎头山清军义冢。位于闽安虎头山,墓群中央立大石碑一方,正中楷书刻文:义冢,上款刻文:“同治岁次甲戌冬”,下款刻文:“十月吉旦立”。该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国唯一阵亡将士籍贯姓名单独列碑的墓群,这是沈葆桢做的一件非常有人道主义的事。
(嘉庆)捐修城隍庙碑。此碑原来一直被放置于闽安中学校园空地。本碑为嘉庆年间闽安台旋军士等军民捐修城隍庙时所立,其中林文灿等均为戍台凯旋归来的军士。
(咸丰)捐修城隍庙碑。该碑原放置闽安中学操场边。本碑刻碑时间为咸丰三年桐月,此碑是闽安碑刻中唯一一处提到班兵的碑刻。
(三)、军事事件石刻。现介绍三例,分别为(道光)《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碑、特建马江昭忠祠碑、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
(道光)《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碑,1985年,石碑从左营尾移立于省级文保单位闽安协台衙门内的龙眼树下。甲申马江海战,石碑右上角被法舰炮火炸缺。碑质花岗石,高230厘米,宽93厘米,厚12厘米,双面刻字。碑文为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
特建马江昭忠祠碑,现立马江昭忠祠。碑文刻有:“……闽安千总陈猛,皆奋勇致身,部议优恤者……”清代闽安水师长期参与维护台海两岸社会安定和国家主权的军事行动。闽安后街建有昭忠祠,祭祀海战英烈,抗战时被日机炸毁。陈明良英烈牺牲处普庵楼被列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于文革初期,被纵向剖成三块,铺于虎头山溪渠上。2001年,乡人重新发现。经修复后,重置碑座。立于协台衙门口西侧。碑质花岗石。该碑文详尽描述了闽安的重要军事位置以及协台衙门的两次修建过程。
(四)、公益设施碑刻。分别为迥龙桥碑刻群、(民国)捐建半山亭碑、怡山院新建天后三氏祠碑。
迥龙桥碑刻群。迥龙桥一桥三名,又称飞盖桥、沈公桥。迥龙桥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包括飞盖桥、沈公桥等碑刻群,以及圣王庙、玄帝亭、观音阁等附属文物。迥龙桥碑刻群含南宋)飞盖桥碑、(康熙)沈公桥碑、(道光)沈公桥碑以及《福缘善庆》、《庙貌重新》两石碑。
(民国)捐建半山亭碑,位于闽安通往福州古驿道原半山村登山石阶道右侧的半山亭内,碑文石刻:“是亭为避暑小憩,以便行人。幸蒙诸君鸠资落成,更望前节后继,庶斯亭之不 也!是为序。
怡山院新建天后三氏祠碑。怡山院由天后宫、观音阁、三宝殿、白马王庙、怡山书院等组成,占地面积906平方米。新建天后三氏祠碑在闽安镇怡山院,今亭江镇亭江中学三宝殿东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