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马尾船政上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http://www.mwnews.cn  2017-12-08 10:44:11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绘事院

西德尼·戴维·甘博(美国)摄于1918年的罗星塔

  马尾新闻网讯(记者 林颖)日前,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正式出炉,包括故宫博物院宝蕴楼、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等100个建筑遗址项目入选。其中,福建就占据3席,马尾船政建筑群为其一。

  据了解,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是根据时间阶段划分的建筑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和首批名单相比,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建筑风格与形式。项目在文化教育类、工业遗产类、居住类、建筑群等方面均较首届有所增加。此次福建船政上榜的理由是,开风气之先河,大胆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

  △船政十三厂

  钟楼, 林陶江摄于2007.01

  福建船政由清政府于1866年创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宗棠、沈葆桢等清廷重臣,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在福州马尾设局造船,兴办学堂,筹建海军,凡八年努力,崛起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建船政。

  船政文化遗址群整合了马尾造船厂至罗星塔公园1平方公里的环江地带和婴脰山的船政天后宫、天主教堂、前坡炮台等周边景点资源,并按功能性质划分马江古渡、马尾造船厂、马限山公园、婴脰山、旧满港区和罗星塔公园六个区。如今,闽江之畔,马限山旁,依然保留着数十处福建船政建筑,从衙门、工厂、学堂、船坞、炮台到各类后勤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人们在这里可以亲手触摸到100多年前中国人“富国强兵”的实践,追忆启蒙者如严复的思绪,体味民族英雄如邓世昌的壮怀,还有工程技术先驱如詹天佑的梦想……这一切足资当今国人感怀励志,也成为福州向外展示作为中国最早开放口岸风采的“历史名片”。

  船政天后宫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展厅

  船政格致园

  马尾船政建筑群,历经了一百多年的世事变迁,马尾造船厂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毁于战乱炮火,有的坍塌于风雨侵蚀之中,只有部分厂房和设施保存到了现在,它们成为中国工业源头的实物见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车间。一幢红砖砌墙的楼房,这座法式风格建筑,就是现今中国工业最早的机器制造车间,也就是当年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车间。

  轮机车间当年的整个造型和布局都是法国人设计的。法国人按照同样的图纸建造的车间有两座,一座在法国,一座就在中国的马尾。作为中国军事工业的一个基地,马尾造船厂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轮机车间外墙上残留的累累弹痕就是日军暴行留下的铁证。而这座厂房能够幸免于难,不能不归功于它的建筑的牢固。

  船政小故事:

  一张法国照片揭开了100多年前福建船政的“面纱”

  1975年起,法国友人魏延年开始专程四处奔波,收集有关日意格以及福建船政的资料,“去福建看看船政学堂”的梦想从没放下过。

blob.png

  2006年,魏延年来到了福州,他与友人杜立言谈起了心中的那座学堂和造船厂,当时,距离福建船政创办140周年还有1个月的时间。“不如现在就去找找?”杜立言的提议让魏延年欣喜不已,2人带上一批从法国收集到的老照片马上出发。这一次,魏延年没有失望。

  “第一次站在百年船厂的门口,除了震撼还有许多感动,挪不动步子。”魏延年说,时任马尾造船厂党办主任的林樱尧接待了他们,两名为船政文化研究付出了半生心血的中法学者相见恨晚。

  林樱尧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在三楼小会议室桌面上,魏先生把照片一张张排开,仅是瞥了一眼,我的心脏就快速跳动起来。在众多照片中,有不少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船政早期厂区基建、新船制造、马江海战后的情形和马尾地貌的照片。照片极为精致,清晰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的状况。”

  林樱尧告诉记者,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造船工业曾留下不少文献资料,但图片并不多见,而早期木刻船建造阶段的生产照片,更是鲜见。“魏先生带来的照片反映了船政的早期建设和船舶建造,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的造船史、海军史、科技史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甚至是填补了图片资料的空白。”

  端详着魏延年带来的老照片,林樱尧心动不已,他委婉地向魏延年表示,希望能得到这些照片。但魏延年有另一番考虑,他认为带来的照片质量不高,待回到台湾后整理出更清晰的照片,3天后再将所需的照片通过电子邮箱发来。

  “真的会如期收到梦寐以求的照片吗?”林樱尧笑言,心里却有一种得而复失的怅惘。6天过去了,邮箱里果然空空如也。正当他感到失望之际,杜立言打来一通电话,说魏延年将于第二天傍晚带着已经制作好并放大的照片从台北飞来马尾。

  原来,回到台北后,魏延年考虑到通过邮件传来的照片清晰度不够,于是他请人用数码高保真还原技术对照片进行重新制作,一共25幅。令林樱尧更加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份赠送协议。

  这份协议书提出两点:一是要求这些照片放在船政轮机厂长期展示,二是版权归魏延年先生所有。林樱尧解释,魏延年之所以这么决定,是担心辗转翻印,照片的质量下降,“我非常感动,他是个令人钦佩的‘无私奉献’的法国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