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http://www.mwnews.cn  2020-07-13 10:26:15      【字号

  马尾新闻网讯(记者 王晓霞 文/图)7月11日,区委书记游通铃带队调研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领导张清泉、陈巍、江典顺参加活动。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游通铃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亭江炮台、清军义冢、迥龙桥、闽安村旧街、协台衙门、一号船坞、福建船政建筑轮机车间、钟楼、马江海战纪念馆等地,详细了解各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现状。

  游通铃强调要切实做好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整治周边环境,提升整体形象;对于施工中的文保单位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文明施工,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文保单位背后的故事,讲好文化故事。

  延伸阅读:

  马尾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每一处都承载着马尾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

  近年来,马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文化与城市建设并重的发展之路,在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传承了历史文脉,留住了城市基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福建船政建筑群

  福建船政建筑位于马尾区马尾镇东南侧中岐、罗星山下闽江边,现存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钟楼、一号船坞。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七年(1868年)大部分建筑落成。福建船政是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造船军工企业,先后建造了数十艘新式舰艇,并组成福建水师,在保卫国家海防及抗击日本侵犯台湾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福建船政建筑(一号船坞、钟楼、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轮机车间: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单层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木料系用泰国红桑木,内用铸铁支架承载屋面,安装有移动吊车。原有3个车间,平面呈“U”形,总占地面积2744平方米。该厂当时任制造船大小机件和合拢校准,最盛时工人达360名。清同治九年(1870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150匹马力)。抗日战争期间轮机厂被炸毁1个车间,现呈“L”形。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绘事院:初名“绘事楼”画馆,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是法国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上层为绘事楼(绘事院),是绘制船身构造图样、绘制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场所;下层为合拢厂(安装车间)。建筑清水红砖,钢柱,工字形钢梁,落地拱窗,四面坡屋顶,屋面梁架内设一层阁楼,建筑面积881.2平方米。1986年12月绘事院开辟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钟楼: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次年完工。由船政局局长陈兆锵设计,继任造船所所长马德骥组织施工。钟楼为法国式,呈方形五层结构,高18.7米。层层收分,宝塔式。当时造船厂用钟声调动工人上下班。民国28年(1939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造船厂,钟楼部分被毁。1984年修缮。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一号船坞:位于罗星山下东侧青洲。又称青洲石船坞、新船坞。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福建按察使裴荫森署理船政,计划“依照洋式”建造船坞,供南北舰船维修。当时与国外相比仅次于英国利物浦船坞,除旅顺船坞外,是远东最大的船坞。民国30年(1941年)受到日军破坏。1949年以后该船坞荒废,20世纪50年代部分石块被拆除,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共投入近100万元资金予以修缮。

  二、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

  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略军偷袭马江,福建水师在极不利的情况下仓促还击,英勇奋战,水师将领高腾云等七百多将士壮烈牺牲。为纪念中法战争马江海战阵亡官兵,同年冬奉旨筹建昭忠祠,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祠分前后两进,西侧为墓园。1920年祠扩建,墓重修,立“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墓碑,为我国近代反侵略战斗的重要史迹。已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

  马江海战炮台位于马尾区马尾镇海拔约54米的马限山东侧山顶,始筑于清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年(1884),甲申中法马江海战临战爆发,福建船政依赖马限山这一天然屏障的掩护,使法舰的炮击效果大为减弱。炮台曾起到阻击法国侵华舰队企图登陆侵占福建船政的积极作用,遭到严重炮损。清光绪十三年(1887),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重修。炮台用三合土夯筑而成,解放后炮台荒废,几近湮灭。1991年重修中坡炮台。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位于马尾区马尾镇马限山东麓昭忠祠西侧陵园内。清光绪十年(1884),马江海战结束后,闽江沿岸军民自发组织打捞阵亡福建水师将士的遗体,就近马限山东南麓沿江掩埋,先后形成九冢。冢前各立“忠冢”石碑。民国九年(1920),由时任马尾造船所所长陈兆锵主持,合九冢及福州船政局船坞旁的一批烈士遗骸并为一丘,墓碑亭系用舰板焊成,以石灰饰以花纹。1963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重修。1983年再次维修墓葬。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昭忠祠民间俗称“阵亡祠”。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镇马限山东麓。清光绪十年(1884)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光绪十年冬(1885)1月8日,署理船政大臣张佩纶奏请清廷修建昭忠祠。同年,清廷降旨在马限山东南麓“九冢”墓园东侧建祠,12月由新任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修建,于第二年(1886)冬竣工。祠负山面江,广八丈有三尺,深减九尺,五楹并列。大厅祀736名阵亡福建水师烈士神位。民国九年(1920),海军当局及船政学堂校友募捐重修,添建戏台、楼阁、花厅、回廊等,特将甲午中日海战中阵亡的福建籍将士入祠奉祀。1963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重修。1983年国家拨款近60万元大规模重修昭忠祠,抬高地面近2米,以避水患,拉长进深约9米以增使用面积,改戏台为拜亭,形成大门、前天井、拜亭、后天井、祠厅及祠后管理房的中轴线布局,与马江海战烈士陵园、马限山中坡炮台,合辟为“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总占地面积约24300平方米。

  1985年“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清军义冢)

  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位于亭江镇闽安村。清同治甲戌年(1874)日军进攻台湾时,随沈葆桢援台御敌阵亡或染瘴疫病死的将士,归葬于此。土坑竖穴墓,坐西南向东北,一面依山,三边濒临溪涧山谷。墓坪用三合土夯筑。义冢面宽13米,纵深11.5米。冢内埋有135位清兵遗骸,每位一圹,排列井然,横13行,直11行,各墓距离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顶。封土堆前各立一小墓碑,高0.37米,宽0.24米,厚0.08米,上刻死者的籍贯及姓名。

  1992年由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位于马尾区亭江镇南般村闽江边的小丘陵上,又称北岸炮台、南般炮台,扼守闽江下游的咽喉地带,素有“省府门户”之称。炮台始建于清顺治十四至十五年(1657~1658年),抗日战争后曾重修,现保存较好。炮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由山巅主炮台、山边前沿炮台、临江岸炮台群及山后弹药库组成。

  亭江炮台是近代典型海防岸炮阵地,见证了我国近代军事设防的转变和发展,是研究我国近代海防体系及其演变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我区启动修缮炮台文物和停车场、园林绿化等公园建设,并于2014年完成炮台公园建设。

  1986年由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罗星塔

游通铃: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

  罗星塔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罗星山上.始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塔毁,明天启四年(1624年)经著名学者徐勃等倡议,在原塔基上复建。

  塔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石塔,以花岗石砌筑,中空,通高30米。罗星塔建成后,顶端未置塔刹,其上供人夜晚点灯导航,不久被绘入《郑和航海图》,成为当时中国沿海重要的航海标志。后15世纪荷兰船舶来此,称其为中国塔,并被收入《航海针经图册》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海上航标之一。

  清末五口通商后,罗星塔所在的马尾港被殖民者称为塔锚地,流行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的邮政地名之一。罗星塔同时还是中国东南沿海通用的海平线基准线罗星塔零点的标志物,自清光绪十九年(1896年)启用后,作为近现代全国统一的高程系统之一,逐渐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通用。罗星塔周边还保存多处自明朝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碑刻以及古炮台城寨遗址。

  罗星塔造型古拙,是福州地区明代石塔建筑的代表是福建地区明代石塔建筑的代表,为研究明代石塔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建筑及艺术研究价值。罗星塔又是闻名海内外的重要航海、邮政标志,罗零海拔基准点曾是中国东南沿海通用的海平面基准线,是研究中国近代史、航海史、邮政史以及中外交流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61年由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迥龙桥

  迥龙桥位于亭江镇闽安村,唐代始建,南宋郑性之重修,改名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协镇沈公再修,改名沈公桥。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及1922年重修。五孔石梁桥,横跨邢港,南北走向,长66米,宽4.64米,4座舟形墩,不等跨。桥面两侧护以石栏,栏柱36根。柱头有刻宝奁、莲花、海兽等唐代原构,也有刻狮子戏球等明代构件。桥南端有玄帝亭,北端用方整石砌驳岸,上建有圣王庙。2014年8月我区对迥龙桥进行修缮。恢复条石路面,更换桥梁及修缮附属文物玄帝亭、圣王庙等,并经省文物局验收合格。

  闽安镇地处闽江口北岸交通要道,“枕居海门,为舟船往来冲要之地”,自唐以来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军事及海外贸易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邢港处闽江下游,向北可达省府福州,向东可通闽东、江浙,沿途有烽火营寨,向南由闽安入闽江,曾作为郑和下西洋及古时海船进出闽江通向海外的避风港,是闽江口的物资集散中心。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重视海外贸易,开辟甘棠港。甘棠港至福州,陆路交通必须途经闽安,渡邢港。因此,迥龙桥的修建,畅通了闽安镇及周围军事设施的联系,巩固了闽江下游及闽东乃至整个东南的军事设防。

  1983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协台衙门

  协台衙门位于亭江镇闽安村城里街,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重修巡检司衙门,并在此设立协台衙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闽安协台改设副将驻防,并以三年一轮值,远戍台湾左营、澎湖列岛。现建筑由照壁、门楼、仪门、大堂、二堂和天井组成,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5间,进深4间,风火山墙,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保存完好。大门埕立有《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院内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石盂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侵犯厦门报警碑》。2009年开始,我区分三期对协台衙门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及陈列展览,一期、二期修缮工程分别于2011年及2014年完工,并于2014年8月对协台衙门进行陈列展览,充分展示了闽安在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商贸地位。2016年对协台衙门三期进行环境整治,展示考古遗址,改造提升绿化环境,并于2017年完工。

  1986年由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