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银发”活力 讲好马尾故事
http://www.mwnews.cn 2024-07-17 17:15:50 【字号 大 中 小】
记者郑婷 毛淑文
“我最近参加了宣讲比赛,仅准备材料就花了好几个星期。”“前段时间我们社区的党建工作室征集书画作品,我创作了一幅画,传播正能量!”日前,在马尾区老干部读书班上,老同志们齐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语,结合亲身经历,回顾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各自分享以文创为媒介传递新时代马尾故事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马尾“银发人才”工作持续创新,通过“马尾元素+银发IP”的结合方式,引导推动“银发人才”尽其才、显其能、展其采,挖掘马尾地方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马尾特色、实用美观的文创产品,让“银发人才”焕发马尾文创“第二春”。
“老军人”展现“新风采”
“造船厂全景是根据149年前法国人拍摄的一张老照片画的,最近的是天后宫……江面上空飞翔的是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水上飞机‘甲型一号’。”这幅长18.8米,宽半米多,由石青石、玛瑙、绿松石等纯宝石颜料绘制而成的国画长卷《梦起马江》,在不久前召开的马尾区老干部读书班上,引得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幅画是由马尾退休老干部殷晓光与她的画友尹芳娜共同创作。
今年75岁的殷晓光出生于北京,1990年从部队转业到马尾工作,“我在马尾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深深地被这片土地上的船政文化触动,退休后拜师学画,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于是萌生了以船政为主题画一幅史实性的画卷。我希望把这幅画作为一粒种子,种在人们心里,开出花朵。”殷晓光说。
2021年疫情期间,殷晓光携手青年画家尹芳娜开始了史料收集工作,看船政、走闽安、访亭江。这次艺术创作重点考虑了写实,因此史料考证在创作中占了不小比例,比如百年前的罗星塔下是繁忙的茶港,画面中的外国商船是当年的样式;为了画出当年的造船厂,她们找到一张外国人1872年拍摄的老照片。她们甚至会对比不同时期照片,以确保尽可能还原历史,就连闽江不同段的宽度比例也进行了考究,历时半年《梦起马江》绘制完成,由原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省船政学院党委书记、学者沈岩先生定名并亲自题写。该作品采用绘画艺术手段记录下了马尾船政从“船政梦”走向“中国梦”的史实。
桑榆虽晚,为霞满天,绘制了《梦起马江》后,殷晓光仍然没有停下创作之路,“当年的马尾,师夷制夷、办新学、造舰船、兴海军;如今的马尾搭上时代列车,正跑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我希望通过书画艺术创作的方式,画出船政文化的精神,使山水特色、和船政的自强、创新等精神结合起来,宣传马尾,助推马尾文化发展。”
“老手艺”演绎“新风尚”
一把剪刀,一张纸,各色图案纸中来!在文创品类中,各色剪纸作品不可或缺,这些会“说”故事的作品,就诞生在马尾区老党员非遗传承党建工作室带头人、福州市剪纸非遗传承人董雅萍的巧手下。她的剪纸作品常常加入马尾的元素。
“学习剪纸并不难,难的是创作。剪纸可以融入飞鸟走兽、风景建筑、民俗文化等,想要创作出一幅好作品,需要付出很大精力。”董雅萍告诉记者,她的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反复修改才剪出来的。《千年古港,百年船政》是她花了2个月时间创作出来的船政文化作品。风格精致细腻,处处透露着柔美,剪纸技法、线条、纹路、金石味,与细腻、刚劲,阴阳互融中,完整表现出来。“一幅好的剪纸图案就是让人去揣摩,寓意在哪里,剪纸文化在哪里。”
董雅萍小时候跟在奶奶身边生活,很快爱上了奶奶手里的这把剪刀。“小时候就是出于一种喜欢一种爱好,长大工作之后,每年都会跑到北京,跟随国家级非遗专家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培训,就这样慢慢的走上了专业性的道路。”回忆起传承之路,董雅萍感慨万分。
谈及创新,董雅萍说,使用各种颜色是剪纸的一种创新,创新还可以是做一些文创产品,“我从小就在马尾造船厂长大,对马尾特别熟悉,所以我很多创作的作品都是有关于船政这个题材的。例如作品《千年古港 百年船政》《船政天后宫》《船政博物馆》《罗星塔》等,将我们的船政元素融入到剪纸中来。此外还融入马尾不断发展的变化、优秀人物事迹等,宣传马尾的正能量。”
这些年,除了剪纸创作外,董雅萍的一大乐趣是带学生。她在阳光学院等高校开设剪纸选修课程,参与福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到各中小学授课,发现培养一批剪纸“好苗子”,参加省内外剪纸比赛获得一系列荣誉。2017年创办的董雅萍剪纸工作室被授予“福州市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称号。2021年,董雅萍取得福州市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老笔头”续写“新故事”
罗星塔因航海而闻名于世,也许有人不知道,它在我国邮政史上也扬名颇早,罗星塔邮局是我省最早的3个邮局之一。马尾一中退休高级美术教师苏小平用手中的“老画笔”在方寸间经营、表达和诠释,挥洒出一张张邮票,续写船政在邮政史上的“新故事”。
苏小平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非常小的时候就拿起了画笔,他在水墨建筑景观画创作方面成绩尤为显著,长期将绘画作为他的专业而笔耕不辍,退休后利用更多的时间深入了解船政文化。“促使我想要创作更多有关船政作品的原因,源于当时船政即将开始一些保护性的改造,当我路过那些需要进行围挡施工建筑时,那建筑的窗户已长出草,我意识到要抓紧时间把当下的船政建筑绘于纸上。”在退休后的3年内,苏小平创作了近百幅船政建筑绘画作品,享受着绘画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每次在画这些建筑的时候,感觉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是有灵魂的,就仿佛可以想象到百年前船政先辈们的那种联系,感受到百年前的辉煌船政。”
“请问一下,这是你画的吗?”一位游客拿着手机上的一幅水墨画问在船政古街写生的苏小平,他一看还真是,游客说他们是就冲着画上的美景找来的。这么一次巧妙的经历让苏小平逐渐意识到画笔的力量,他开始利用美术圈子平台,邀请更多全国各地的名家画师走进马尾,通过他们宣传马尾。
“退休后更加忙碌了,现在我的创作方向从最早的船政经典题材慢慢扩展到马尾本土的红色经典,由红色经典再延伸到我们身边的风景。年轻时总是背着包到处写生,现在发现身边的才是更加值得被关注的。”随着苏小平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认可后,马尾当地各部门邀约其作品成为各种文创作品,其中就有邮票、台历、明星片、书签等等。
在传承中收获成就,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奉献中收获满足……马尾区聚焦赓续历史文脉、推动非遗传承、打响文化品牌,引导“银发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才,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凝聚“银发力量”、为马尾文化事业发展贡献“银发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