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藏:一路“追光”前行
http://www.mwnews.cn 2025-02-26 16:20:30 【字号 大 中 小】
马尾新闻网讯(记者 江超云 卓林 文/图)“天问一号”成功发射,长达两百多天的航程后,“天问一号”拍摄到的高清火星影像图揭开了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红色星球的真面目,表面的环形坑、山脉和沙尘堆清晰可见,山脊、沙丘等地貌的纹路一目了然。
这样的照片正是由福光股份提供的火星敏感器光学导航系统拍摄而成,它最远可在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到火星。而背后,是由什么人参与研发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记者见到了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光股份”)研发一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周宝藏,他也是此次第三届“福州开发区工匠”的候选人之一。
精益求精,做征服“光”的攻坚者
周宝藏,在福光股份这样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他依旧能够排得上名号。他自2007年入职以来累计创造数亿元的营业收入,成功完成近200项产品的结构设计开发,获得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主导或参与了“天问一号”导航敏感器、高清可见光照相电视摄像机、世界最大口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等研发,为国之重器打造“慧眼”,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专利二等奖”(作为主要成员之一)。
在成为这样的他之前,他遇到的第一个槛就是专业与岗位不匹配。彼时的他刚刚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入职却被安排到了结构设计岗位。如果说光学设计是利用光学原理、光学设计与工艺“操纵”光,那么结构设计就是将“操纵”光的设备“化虚成实”。
在初涉结构设计的两三年里,周宝藏除了跟着结构总工程师林春生学、在项目中学,他还把公司当学习室,坐在堆满图纸的桌前,从最基础的拆图开始,一点点地汲取知识。
如今的周宝藏,说起从事的光学镜头结构设计总是滔滔不绝、思维缜密,他目光如炬地对记者说道:“如果说早期我对结构设计的了解只有10分的话,现在能有98分了。”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实践让他意识到公司此前岗位安排的精妙之处,“其实有光学基础的做结构设计是更为得心应手的。”
周宝藏将这份学习力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为了能更精准地对接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他自学了用于绘图和建模的3D建模软件,与此前的2D软件相比,3D软件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以前的数据都是按照图层分了好几层,翻找的时候是要将设计图‘翻开’查看的,现在可以立体地看,查找更方便,设计成果立体化后,复查设计思路都更方便了。”
逐渐掌握3D建模软件的周宝藏,也在结构总工程师林春生的支持下,将学习经验分享给了团队成员们,“我们公司有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像林春生、肖维军、李昌洪这些相当有资历的老前辈们也是以身作则,始终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进步。”
与时俱进,做用于担当的创新者
2021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5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将诞生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落地西藏天文馆后,市民可通过它观看月球、八大行星,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等。
周宝藏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该项目。到了2023年,因结构总工程师、原研发一部部长林春生退休,他挑起了研发一部的大梁,彻底接手了“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
该项目作为公益项目,几百万的镜片原材料仅此一件,没有机会重来。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周宝藏的内心既有面对挑战的压力,又涌动着创造新成果的兴奋。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是直径1.05米,他只参与过直径50厘米的望远镜设计,而他们现在要做的是直径达到1.07米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随着口径增加,透镜的制造难度会急剧增加,面型精度的把控更是难上加难。”周宝藏说道,稍有差池,前功尽弃。在周宝藏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项目已经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机缘巧合下,他对接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最新技术,从而这让他发现现有技术上的进步空间。
此前,福光股份在变焦镜头中惯用导杆与移动座的组合提供高精度的运动控制,但低温状态下,合格率一直都在20%左右徘徊,这就需要后期花费大量时间去修研,影响了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周宝藏和团队有了一次大胆尝试,在“高变倍比、高分辨率、强透雾功能的变焦距摄像镜头”的结构设计上,他替换成了滑架结构。滑架结构配合紧凑,能为镜头提供稳固支撑,减少配合间隙对光学系统光轴的干扰,保证变焦镜头光学性能稳定,同时极大提高低温合格率,这一创新性的改变使得产品的低温合格率大幅提升到95%。采用该项技术的某项变焦镜头还获得了福建省专利二等奖。
面对多项成就,周宝藏除了感谢领路的前辈们、团结协作的同事们,还有家人们的支持,对于是否能够成为孩子们的骄傲,他信心满满。而对于是否入选工匠,他十分谦虚地表示:“我认为的工匠是在特定领域有突出成就且吃苦耐劳,我还需要继续努力。”他的话语中有着对自我的清醒审视,更有着对超越自我的无限期待,这或许恰是他在持续深耕、勇攀高峰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