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十九大专栏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小社区”的大变化

http://www.mwnews.cn  2017-10-08 16:24:15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本报记者 王晓霞 许琳晶  见习记者 缪米米

  “这几年,我们居住的小区发生很大变化,卫生比以前干净了,绿化环境也好起来。以前我爸妈、公公婆婆,还有我自己都住在沿山社区1-7弄。”今年已经62岁的欧雪英是沿山社区的老书记,回忆起以前社区的状况她满是感慨,“我还在社区的时候,沿山这片的房子已经很破了,加上山上地质松软,最怕碰上台风天,这头谁家漏雨了,那头又谁家房瓦被风掀了,那时沿山1-7弄的居民,都盼着能住上好房子,2013年终于盼来征迁。这不,过几天就回迁选房了。”

  社区居民从破旧的危房搬进了带电梯的高楼,小区门前的路更宽了,环境更好了……五年,社区里的点滴变化,像欧雪英这样的社区工作者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从他们的眼里看出这些“小社区”有着“大变化”。

  社区工作者从“管理者”向“服务员”转变

  这是沿山社区主任陈建英在社区工作的第10个年头,谈起社区的变化,陈建英一句话概括:从“被动”到“主动”服务。

  “以前我们虽然也经常在辖区内走访居民,但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于一些需要帮助的居民,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到居委会来反映,我们才开始着手解决,但2013年社区开始实行网格化管理之后,这样的被动局面发生了变化。”陈建英说道。

  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内居民的前置摸查、建档,让社区工作有的放矢,也让社区工作从“管理”走向了“送服务”。家住沿山社区的刘大姐就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受益者。去年年底,刘大姐丈夫因重病去世,留下她和两个上初中的孩子。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而且在丈夫治疗期间又花去了家中大部分积蓄。

  已经50岁的刘大姐为生计发起了愁:“我不识字,很多工作都没办法做,不需要用到文字的工作大多又是体力活,我身体不好,太重的活干不了。沿山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到我家来走访,知道我的情况后,他们给我介绍了一份交通劝导员的工作,每天工作的时间不长,下班以后还有时间给孩子做饭。今年三月社区还给我家纳入了低保户,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钱,生活上宽裕了不少。”

  和陈建英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培英社区书记林祥国,2015年,培英社区利用微博、社区网站、邮箱等互联网平台,改变了辖区居民有问题跑居委会的习惯。居民只需要通过手中的手机就能实现诉求反馈,而社区则对居民的‘急愁难’情况分类整理,及时解决问题。

  一方小小的二维码架起的是一座社区信息桥梁, 24小时让社区与群众不间断沟通联系,提高了社区的工作效率,把居民的事办到了心坎里。

  社区工作更年轻、专业化

  社区工作除了更好的服务老百姓,这几年,陈建英还发现,社区工作的队伍逐渐年轻化,“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社区工作就是‘老头老太红袖章’,现在我们社区招聘了大学生,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文化,给社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气象。”

  今年7月份到沿山社区工作的“90后”林玲,觉得自己接受了一项新的挑战,“原本我在团委的社工站工作,我以为社区的工作性质和我之前的工作差不多,后来才发现大有不同。单从面对的人群来说,社区要面对的居民群体、层次都不尽相同,要做的工作也更加细致。”

  五年来,社区的改变不仅于此。马限社区书记陈秀英在社区工作了10多年,她说社区工作更专业化了。从“一间旧屋子,两张破桌子,三个老大妈”到“宽敞明亮的办公大厅,进一门就能办百事”的变化,让居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与社区已融为一体。

  在社区工作的这些年,陈秀英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挂进社区的牌子越来越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法律援助接待室、社区图书馆、四点半学校……随着牌匾不断增多,社区服务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年来,社区工作者从人们印象中刻板隐形的“带红袖章爱吆喝的社区大妈”蜕变成现在的“知心服务员”,也成了“小社区”五年大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