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马尾有个“石头村”

http://www.mwnews.cn  2018-04-03 12:56:25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林沁馨王晓霞

  “你看这仙芝岩多好呀,以前周边还有很多小灵芝(岩石)。”4月2日,记者随着头村村民邵祥美一行人上山探访,这山风光秀美,明代世人王应山还有《登    山》一诗赞誉这以岩石奇伟瑰怪出名的山十八景。如今许多景色已无人迹,但在言谈间仍可感受到村民对家乡的热爱。

  头村以邵为主姓,村民多傍山而居,山石砌的房子随处可见,而山邵氏的故事就要从这石头说起……

  月出山邵氏开山采石荫子孙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邵刚从河南安阳迁到福建,是邵氏的入闽始祖。后来其子邵楚苌迁居闽邑濂江,当时称为邵岐。因宗族日渐庞大,宋代时,楚苌公第十一世孙邵汝霖(龙溪公)从邵岐迁居到头,成了山邵氏的始祖。”75岁的村民邵晓峰介绍道。

  彼时的头仍是一片江流,邵氏族人只好向山而行,以开山采石为生。“你知道福州万寿桥吗?那些石头便是来自山。”古时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村民从山上“滚石”的方式将石料运上船只,再通过水路将其运往台江。邵晓峰还说道:“由于头村田地少,祖先们便开荒造地用石头围起梯田耕种番薯。”山田埂上被风雨侵蚀的石条也证明了村落开山造田的历史。

  “有首福州方言民谣叫‘月光  照头’,其中的  有天未大亮的意思。听以前的老人说为了开采石头,族人都是起早贪黑,天未亮便开始干活,常常要等到月亮升起才回家。”说起邵氏先祖的勤劳肯干,邵晓峰不禁为之自豪不已。距今山邵氏在此繁衍生息900余年,已传世三十九代,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融进血液里代代相传。

  尊师重教以地聘师换子孙文韬武略

  绿荫环映下的兰干邵氏支祠已坐落在福马路旁,看尽世间兴衰沉浮三百多年。走进祠堂,屋顶横梁的朱漆早在时光里剥落,石柱上的对联早已斑驳,后院的土墙也颓圮不堪,只有重新上漆的主梁彰显着往日的辉煌。

  “村里有三处宗祠分别是上新楼(山坪顶)支祠(遗址)、下新楼支祠和兰干支祠,兰干支祠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如今支祠成了主祠。”邵晓峰说道。据了解,至楚苌公第十七世孙邵馥兄弟分别分到兰干壑、新楼等地居住,后分别修建支祠。

  兰干支祠经过多次翻修,最早祠堂内悬挂着进士、文魁等牌匾以及“东陵衍派”“南国遗徽”等匾额,但因历史原因,这些匾额早已消失不见,但崇学的风气却一直沿袭至今。1917年祠堂改为莲峰小学校址,后改为莲山小学,抗战时期马尾海校曾一度在此上课。

  “我们小时候都是到祠堂里念书,你看柱子上的孔洞就是当时用来分隔教室留下的。”邵晓峰说,“我们的老师是从仓山聘来的。”为了请到老师,邵氏族人可谓不惜血本,“老师的工资就是我们村的后山那块土地,当时放出告示应允,在山上敲锣,凡是能听到锣声的地方都划给老师做工资。后来,老师走后便将后山转卖给邻村了,所以现在站在山头上,后山眼所能及的土地都不归我们村所有了。”

  敢拼会闯骁勇辈出的华侨村

  “村里发展空间小,早在建国前村民就开始下南洋,出外打拼生活,有的则是参军,报效祖国。”随后记者翻阅《马尾区志》发现,光清朝、民国时期邵氏便走出了许多栋梁,如除顺治九年(1652)进士、西安府高陵知县邵伯胤外,还有福建水师提督邵连科,海军上校邵依纪、邵力恒等,山邵氏为福建船政输送了不少人才。

  村中的和平公园内有一块写有“马尾船政”字样的纪念碑为村人所熟知,和平公园的来历也与船政海军有关。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但是由于未作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福建水师用鲜血守卫家国的消息传来,头村民自发去江边打捞战死的烈士,并择村中一处最好的田地安葬。这块田地名叫“土岭”,便是今和平公园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