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琅岐走出贵州布政使董和

http://www.mwnews.cn  2018-05-19 11:29:58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杨东汉

  董和,字积中,闽县琅琦(今马尾区琅岐镇下岐村)人,初会泰山,以武阶自琅琦迁郡邑嵩山,今福州古楼水玉巷也。其先祖董烨,字光叔,首登宋理宗绍定壬辰科(1232)进士,历官知县,官到湖南观察判官。董烨子董璜,字帷玉,宋理宗淳庚戌科(1250)进士,历中散大夫,父子双进士。三传而生公,董和出生于书香门第,进士世家,从小颖悟,天生聪明,七岁便通晓四书大义,13岁涉猎子史诸书,15岁从乡先生,拜御史林公文沣受春秋,攻举子业。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及第,成为琅岐董氏第三位进士,初授户部主事,督赋苏州,名声大噪,是一位廉吏才士。

  督赋苏州,政绩卓著

  苏州这个美丽而繁华的都市,交通便利,商贸发达,经济繁荣,故有“天上天堂,人间苏杭”之美称。时苏州一带官吏、土豪、大族偷税漏税成风,有的伪造册籍,从中偷税,中饱私囊,户部无可奈何。董和到任以后,不畏权势,尽职尽责,督赋甚严,查证有方,对伪造册籍者执法如山,以罪治之,并杜绝私谒,援立限期,使苏州一带贪官、土豪、劣绅不敢偷税,如期交纳赋税。为朝廷增加不少财税收入。

  严禁渔猎,打击不法商人

  苏州民间走私贩运私盐成风,严肃法纪,惩治走私,董和深入各处盐仓查证,发动民众举报,奖罚分明,使走私者无处存身,打击不法商人,民众皆如期交纳赋税。同时,取消地方官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繁荣商业贸易,社会治安稳定,因而受到百姓拥护。

  董和因督赋苏州,政绩卓著,返京之后,升迁户部员外郎,皇上又命其督赋淮安。淮安仓官素以折买芦席为辞,横敛输户,激起民怨,董和其弊,严查横征暴敛,秉公执法,为民众办了不少好事。有善政,返京后迁户部郎中。

  主政齐鲁,有口皆碑

  董和督赋苏州,淮安十五载,为官勤政清廉,执法严明,多次受到皇上褒奖,明英宗正统初年(1436),㩴升山东参政。时山东屡遭灾荒,民众苦不堪言,纷纷流徙他乡,田园抛荒,经济萧条,董公为民请命,上疏皇上请求减轻赋税而鼓励民众回乡生产,振兴家园。由于董公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帮困措施,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并带领农民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民众纷纷回乡,使屡荒的山东人口一下子发展到四万五千余家,生产得以恢复,粮食连年丰收,齐鲁大地,百姓安居乐业。

  董公为官一任为民造福,山东地方盗贼经常偷盗百姓财物,治安状况恶化,民众告状不断。董公明察秋豪,惩恶扬善,整肃治安,发动民众开展治安联防,捉拿贼首,盗匪遂绝,山东大治;有一刁民,自毙幼子以诬告仇家所杀,董公断案如神,严惩诬告者;偷盗耕牛者,屡有发生,影响农民耕作,董公命当差配合村民及时抓捕盗贼首,严惩不贷,不少盗贼闻风而洗手不干。百姓对董公之功德,有口皆碑。

  仁义之师,降服首领

  董和治理山东,大有政声,回京之后,皇上又命之为贵州左布政使,时苗族首领率边民造反,抢劫财物。朝命其率兵镇压,董公镇守边疆,心系边民,认为不可滥杀少数民族,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团结和睦为重,促使边民守法,归顺天朝。他不辞劳苦,亲率兵民爬山越岭,冒险深入其隘,与苗族首领对言,谕以朝廷柔远之仁,以仁义之师说服苗族首领归顺朝廷,并许之以官,继续留任苗案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苗族首领见董公兴深明大义,以礼相待,又见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表示愿归顺天朝,永不叛变。董公不伤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得苗地千余里,安边抚民,政通人和。边民欢呼,皆称董公之德也。朝廷闻贵州平定,董和劳苦功高,赐褒书嘉奖。

  董和初入贵州,见苗地穷山恶水,触景生情,感怀作“初入贵筑”一首,今载入《琅琦董氏族谱》诗曰:

  麓将牂牁地,曾经几战场。

  雕题推髻古,铁钜马唬忙。

  野烧空入境,阴风半鬼方。

  录源伤汉使,千载恨偏长。

  代宗景泰初年(1450),董公致仕归,卒于天顺二年(1458)十一月望日也。朝廷念其劳苦功高,忠心耿耿,追赠布政使司,荣封“三代中大夫”。

  董公诗文出众,精工书法,著有《节齐文集》传世。其墓葬在福州郊区,墓表乃翰林学士莆田林文所撰,工部尚书起荣书丹,工部右侍郎翁世资篆额,一代忠臣长眠于此,路人过此亦肃然起敬。

  董和胞弟董秀,字实中,明正统中以明经行修荐授古田训导。弟子宗道,字文英,宪宗成化七年举人,荐辟训导迁潮阳教谕,又迁镇江府学教授。琅岐董家世代忠良,簪缨不替,乃名门望族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