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耄耋老人无偿捐赠

一颗见证壮烈海战的炮弹

http://www.mwnews.cn  2020-01-09 22:56:13      【字号

  记者王晓霞

  就在两周前的一个深夜,福州晚报刊发的一条《耄耋老人想捐老炮弹壳》的消息引起了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的注意,“报道说,家住仓山的一位老先生想捐老炮弹,新闻配上了一张照片,有些模糊,但是只一眼,我就知道这东西不简单,但当时已是深夜,就按耐住了打电话给船政管委会主任韩青的想法,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他联系,我说这个炮弹非常罕见,最好能征集。”

  就这么一通电话,当天船政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就与老人黄增鸿取得了联系,“2019年12月27日,我们得到了消息,立即与福州晚报取得了联系,找到了黄增鸿老人的联系方式,并且与老人沟通好,30日前往老人家中拜访。”回忆起到黄增鸿老人家中征集文物的当天,马江海战纪念馆馆长王晓芹仍觉历历在目,“老人家住仓山区一座名为‘庸庐’的民国老建筑,它已被仓山区列为烟台山风貌区保留古建筑。当我们在老人家中看到这枚老炮弹的时候,它被‘掩埋’在一堆杂物之下。炮弹直径约十厘米、高约四十厘米,静静立于老人家中厨房的角落里半个多世纪。”炮弹外表已锈迹斑斑,可几十公斤的重量让人抱起来不禁有些吃力,仿佛在提醒它曾经的威力。

一颗见证壮烈海战的炮弹

  虽然已到耄耋之年,背直不起来,耳朵也有些听得不大清楚,可黄增鸿老人说,他仍然清楚地记得炮弹的来历。

  这枚炮弹壳在老人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家里了。“我父亲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渔民挑着一些炮弹壳沿街叫卖,说是马江海战后从江里捞起来的,不少邻居都买了,父亲很感兴趣,也买了一个搬回家里。”黄增鸿回忆,父亲会打铁,就给炮弹壳加装了一个底座作为打铁的工作台。一直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黄增鸿父亲的小铁铺就合并到了一个公有企业中,他父亲也变成了工人,所以这个“炮弹”工作台也就完成了他它的使命,闲置了下来。

  而说起捐赠的原因,黄增鸿表示,是老朋友的建议让他动了捐赠的念头,“我有个老朋友在厦门的湖里山炮台见到过这种炮弹。后来他到咱们福州马尾的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都没见过这样的炮弹,他知道我家里有这么一个东西,就跑来跟我说了这事,他建议我,既然这是出自马江海战的东西,你就干脆给他们得了。”

  这枚造型独特的六角炮弹是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约瑟夫·威斯窝斯博士创立的工厂设计制造,因而也叫威斯窝斯炮弹,专门配套给该厂生产的威斯窝斯大炮使用。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近代军事史、兵器史的实物证据的空白。陈悦介绍道,这个炮弹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却处于近代兵器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即前膛炮向后膛炮转型的过渡期。“这种炮弹出现在前膛炮想要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时期,刚好处于技术飞跃的节点,因而这种炮弹的出现年份十分短暂,存在的时间也就十年左右,而这十年恰巧是船政开始创办的十年(1866年-1876年)。”

  经查阅资料考证,在马江海战中,船政确实有“扬武”号、“福星”号等军舰装备威斯窝斯火炮的记载。而同一时间,法国军舰没有装备,因为1884年,法国军舰已经淘汰了这种老式炮弹了,因而可以推断这种炮弹肯定是来自于中国的船政军舰。

  历经百余年沧桑,这枚锈迹斑斑的炮弹在黄增鸿老人的无偿捐赠下,重新焕发生机,它的出现,补全了船政舰载兵器的历史实证链条,陈悦介绍,“在此之前,船政文化博物馆里也收藏有几枚非常珍罕的炮弹,是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独特的后膛炮炮弹,但唯独欠缺的就是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膛炮的炮弹。根据历史记载,船政军舰确实装载过这样的火炮,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实物,所以实物的出现很让人振奋。”

  百年船政老插床回归故里、征回用于蛎灰捻缝的大型的槌灰石臼、船政后裔无偿捐赠珍贵照片文物……2019年,船政文化征集有了不小的突破,“以‘两馆一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和船政格致园)为主体,今年共征收文物、资料53件。”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韩青表示,船政文物的顺利征收得益于2019年启动的大型船政文化口述历史活动,“在口述历史走访中,各级机构、组织和研究会、船政后裔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线索。与此同时,马江海战纪念活动、沈葆桢诞辰等特殊纪念活动以及船政文化季等,将船政文化的影响力从学术圈的‘高阁’中下放,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船政文化的魅力,正是因为船政文化的推广面更广了,每每举办船政活动,我们都能收到一些船政文物的线索以及捐赠。”

  “新的一年,不仅船政文化要走出去,船政文物的征收也要‘走出去’。”韩青坦言,“船政是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影响深远,而关于船政的记载和实物史料散布在国内外,目前,据我们所知大连旅顺、台湾、德国和法国均有相关文物细聊保存,其中德国和法国的领事馆内的船政资料多达150万页。下一步,我们将会把这些文物资料征收回来,持续不断打造中国船政文化研究高地,打造船政文化品牌活动。”韩青还透露,“今年正值沈葆桢诞辰200周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重走沈葆桢之路,深入挖掘船政文化。”

  延伸阅读

  没想到这个常见小物件与炮弹有渊源

  威斯窝斯的枪炮有一个商标般的特征,就是枪炮膛内不是一般的膛线,而是一个不断扭转的六角形,炮弹的造型也是六边形,俗称六角膛炮。“它之所以做成这样,是为了保证炮弹发射出去的时候,有一个稳定的运行路径。”陈悦告诉记者,“以往,圆形炮弹在离开炮膛的时候是翻滚着出去的,不仅弹道不稳定,射程也相对较短,而六角形炮弹在六角形的炮膛内快速旋转、发射,形成了一条稳定且距离较远的弹道。在技术发展受限的当时,因为还无法在炮管里加工出一条条的来复线,于是干脆把炮管内管铸成一个六角形。”如此独特的造型也让威斯窝斯炮弹的装载变得特别,炮弹是旋转拧进炮膛的,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也使得制造的废品率居高不下。

一颗见证壮烈海战的炮弹

  那为何炮弹和炮膛的造型都会六边形?而不是八角形或者十二角形,“威斯沃斯公司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六角形是最合理,不仅加工方便,还最省时。”说到这,威斯窝斯枪炮还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仍有关联,陈悦说:“威斯窝斯公司在生产枪炮之前是英国一家有名的机械制造厂,后来在炮弹造型稳定之后,威斯窝斯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奇特的念头,就加工成了一个六角形的螺母和螺栓。世界上第一颗六角形螺丝就诞生于威斯窝斯公司,并根据六角形炮管、炮弹的制作工艺,发明了惠氏螺纹,在此后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今,大概谁也想不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六角形螺丝竟然与炮弹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