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历史记忆的收藏者

——记琅岐民间收藏家董敬贺

http://www.mwnews.cn  2017-09-11 21:17:25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王晓霞 郭颖 文/图

  一进门就看到一台朱红色的的轿子摆放在楼梯最下一阶的右手边,竹编顶棚,朱漆打底的轿身上金漆绘制的繁复纹饰熠熠生辉。这是董敬贺前段时间作为婚俗婚书收藏专题中收入的藏品。

  “我们收藏东西都是分主题收藏,我收藏的类目很多,但主要还是古籍居多。”董敬贺的藏品工作室就安在琅岐的家中,走进一看,170平方米的房内一摞摞古籍如同拔地而起的树木,密密麻麻,行走其间就像穿梭于“书林”之中。信手拈起一份,都是年代久远的“书爷爷”、“纸奶奶”……

  “这是一张经历了多个年代的地契。”董敬贺摊开一张两尺见方的泛黄宣纸介绍道:“你看上面的有清朝宣统时期的印章,也有民国时期的,还有建国以后的新中国的印章。这样一张老宣纸是时代更迭的见证。”董敬贺还告诉记者,在他们收藏界,有一种说法叫做“包浆”,物器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自然的光泽。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有包浆,这是时间赋予器物的价值,也是收藏家门乐在其中的原因。

  董敬贺的“藏龄”已经有30年之久了,早年间人们收藏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他赶上了好时候。“二三十年前,古玩收藏还不是特别兴盛,我现在大部分的藏品都是十几二十年前收到的,当时福州正在拆迁,很多人都把一些旧物摆到街上卖,好坏‘一枪打’,那个时候收到了不少好东西。”董敬贺是个念旧的人,因而走上收藏的这条道路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

  在收藏方面,董敬贺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大家,但他却是全身心投入,他从各地收回来的古籍,都是自己亲自处理的。“买回来之后,就要放在冰箱里反复冷冻几次,消毒、除虫,然后每年还要定期的翻动、查看。”董敬贺每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这间收藏室里,一张普通的圆形桌台,一盏高瓦数的台灯,每天他都在这修修补补。桌前,只见用喷瓶喷湿了一份同治年间的残缺古籍,“这个蝴蝶页由于保存不当,纸面皱巴巴的,用这个60%的酒精打湿、摊平,褶皱特别深的地方就用重物压着。”董敬贺边说边用一根牙签细致地挑着纸面的不平处。摊平之后的工序就是补缺,董敬贺用自制的浆糊将清代的宣纸对齐粘合,一张书页也就修补好了。董敬贺修补古籍的方法一部分是自己摸索的,一部分是网上搜的,他说:“现在网络很方便,搜索一下就有教程。”跟随时代潮流,活到老学到老,是董敬贺一直奉行的人生信条。

  “做我们这行的必须精通历史,不然一个物件摆在面前,你不知道他的价值就算了,还可能被骗。”收藏古玩的这三十年里,酸甜苦辣他都尝了个遍。“出去旅游,一定会到当地的古玩市场去走走,看能不能收到一些好物件,这些年走过的地方数不清。也被骗过,有些古玩卖家会仿造,用旧的材料拼凑,做旧,营造假象。花了大价钱,却买到了假东西。”“做我们这行的必须精通历史,不然一个物件摆在面前,你不知道他的价值就算了,还可能被骗。”收藏古玩的这三十年里,酸甜苦辣他都尝了个遍。“出去旅游,一定会到当地的古玩市场去走走,看能不能收到一些好物件,这些年走过的地方数不清。也被骗过,有些古玩卖家会仿造,用旧的材料拼凑,做旧,营造假象。花了大价钱,却买到了假东西。”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董敬贺对于古籍的热情却依然不减,作为一个地道的琅岐人、福州人,董敬贺十分关注与福州相关的古籍,他说:“这些东西不仅仅是藏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曾经有一批福州古文献被杭州的收藏家买走,而后又转手到杭州的古玩市场。董敬贺得知消息后,立马买了动车票赶到杭州,但却不知道东西具体在哪个古玩市场,以及那位买家姓甚名谁,董敬贺就一个一个地找,一个一个地排查,最后在西塘边上一个小镇的古玩市场找到了。可由于不知道古文献的数量有多少,董敬贺又跟商贩“周旋”了一番,“商贩会先拿几件试水,看看你购买的意愿是否强烈,以及出价的价位多少。如果你势在必得,价位又合他心意,商贩又会加价放出几件,这样几轮下来,你就吃亏了。”看来,这收藏不仅要懂历史,有文化,还得有点生意头脑。

  三十年收藏路,如同古籍上的包浆,董敬贺成了时间的“拾遗者”和历史的收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