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传承

——记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队

http://www.mwnews.cn  2017-12-05 22:59:57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林沁馨 王晓霞

  12月5日,第32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这也是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对外经贸学院)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的第六个年头。目前,对外经贸学院注册志愿服务总数约2千人,志愿服务项目多达x个,已实现志愿服务全校覆盖。

  义务献血、旧衣回收、保护母亲河……多年来,对外经贸学院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少,但有两个项目却从未中断——“老人结亲”“义务送教”,相关负责人刘伟铭介绍:“亭江是著名的侨乡,老弱幼人口居多。通过区文明办、镇区委提供的救助名单,前期入户走访后,志愿者再上门服务。也因学业的关系,通常每位志愿者会服务1-2年,接下去就会由新生志愿者再服务。”通过届届接力,“老人结亲”“义务送教”已成为学院的志愿服务传统。

  志愿服务结深情

  在亭江镇,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身披志愿者服务绶带的“小鲜肉”们5-6人一组,拎着几袋装有易拉罐的袋子从学校出发,到亭江各处上门志愿服务。“亭江很多孤寡老人都是靠拾荒为生,我们通过自身行动能够帮助到老人。”志愿者陈燕枝解释道。

  家住闽安的陈瑞忠老人是“老人结亲”志愿服务对象之一。陈燕枝回忆起初见陈瑞忠老人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她说:“我们首次服务就‘扑了个空’,在村里周边问村民,他们都不认识陈瑞忠老人。”

  通过几番找寻,志愿者们终于找到了正在村周边捡易拉罐的陈瑞忠。原来,陈瑞忠是孤寡老人,且存在些许精神问题,除村里的补助外,日常靠拾荒为生。“我们上去跟他搭话表明来意,他也不理睬我们,自顾自地捡东西。”老人的态度并未让志愿者们退却,在多次上门,陈瑞忠的态度软化了。陈燕枝说道:“因为他个性比较孤独,也不跟人交流,就一个人居住在用木板搭盖的棚屋内,然后会有亲戚给他送饭。原先老人家对我们很陌生,也不愿意和我们讲话,第二次、第三次,去多了,老人家对我们就熟悉了,渐渐也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

  除了日常的送粮食、做家务等志愿服务外,陪伴老人捡易拉罐几乎成了陈燕枝与小组成员每次上门必做的事。“白天老人基本不在家,我们都是在村周边找到他的,见他在捡易拉罐,我们就跟着帮忙捡。”对志愿者的行为,陈瑞忠却“不买账”。“老人家话虽然不多,但可以感觉到他对我们晚辈的疼爱,他不愿意我们跟他一起捡易拉罐,知道这点后,我们便号召班级同学不要随手丢易拉罐,收集起来带给老人家。知道是我们同学随手积累的易拉罐,老人家更容易接受。”

  今年已经大三的志愿者林坤华正为毕业而忙碌着,但只要一有志愿活动,他总会跟着大部队上门看望老人家。“有次我们看到老人的棉鞋破洞了,问他穿几码的鞋子,他就是不说,担心我们破费,我们只能比照着大概,帮他买了一双新的。”林坤华回忆及此不禁湿了眼眶,“每次我们做完志愿服务,老人家一定都会把我们送到车站,看着我们坐上车了,才会离开。”

  在助人中成长

  如果说“老人结亲”在志愿服务中凝结深情,“义务送教”则是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万家。刘伟铭说道:“义务送教有支教和家教,在学校寻找有特长的志愿者去周边学校支教;家教则是志愿者上门辅导,对象从残疾人子女逐步扩大到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等人群。”

  日前,家住东街的中学生小达(化名)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志愿者大哥哥杨鑫欣喜不已,刚一见面口中的话更是滔滔不绝。“因为小达要搬家,家里没人手,我们就上门帮个忙。”杨鑫说道。

  3年前,刚上大一的杨鑫见到了志愿服务对象小达,叛逆的形象让杨鑫印象深刻。“我们帮扶的对象大都是残疾人家庭。小达的父亲腿部残疾,家中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可能是快要进入青春期了,小达的脾气比较暴躁,对家人的态度也不大好。”杨鑫回忆道,有次小达与父亲受邀参加对外经贸学院举办的亲子活动。“我与小达说这件事的时候,他的眼神闪了一下,我就知道不对劲了。他跟我说不想让父亲参加活动。其实,我可以理解他的心情,能够尊重父亲,感恩父亲是小达一定要学到的。”通过细心的沟通和交流,小达逐渐卸下了心中的负担。

  “服务一年后,小达的家教是由下届的学弟接手,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去看望他,从学弟口中了解他的情况。”再见小达,在杨鑫的印象中的叛逆小男孩已经慢慢长大,“他都上初中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懂得爱家人,这让我很感动。”杨鑫感叹道,“小达在改变,我也不断在改变,他也让我懂得了育人先育己的道理,也明白了关怀家庭的重要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