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营造侨乡文化 锁住历史记忆

东岐村建设美丽乡村侧记

http://www.mwnews.cn  2018-06-05 22:25:09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黄新锦 郑婷

  “八闽一村,侨乡东岐。居福州东隅,处闽江北岸。面对琅岐宝岛,江面印礁屹立,其形似印,一叶扁舟。背靠鹰猫山峦,山间怪石峥嵘,状物貌人,惟妙惟肖。岱溪贯流全境,国道斜插村间。肥沃田园,春华秋实;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短短七百余字的《东岐赋》道尽马尾亭江镇东岐村的历史变迁、岁月沧桑,使得这块人杰倍出的侨乡沃土在时代潮流中展现新风采。

  “让离乡的游子记住乡愁,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创作《东岐赋》的初衷。”6月4日,作为《东岐赋》主笔者,东岐在榕乡亲联谊会会长赵肃岐向记者讲述了创作的过程。

  从年初构思,几经推敲修改,到4月脱稿,《东岐赋》既有对东岐村地理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有人文精神的渲染,将千百年来东岐村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描绘得淋漓尽致。赵肃岐表示:“结合村里中亭路文化长廊,把这篇《东岐赋》拓印成文,嵌于文化长廊的起点,也是入村的显眼位置,这样,不论是外客来访,还是游子归乡,只要踏入村口,就可以驻足赏读,对东岐村村史文化有一个总体印象。”

  在东岐村的主干道——中亭路上,长约四五百米的文化长廊于去年底建成,长廊以街边民居外墙为基础改造,布景图文并茂,内容既有村规乡约,又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谱写改革主旋律,村民可以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脉络。《东岐赋》则融入本土特色,与文化长廊融为一体,街边景观为之焕然一新。

  不仅仅是经过沉淀出炉的《东岐赋》和悉心布置的文化长廊,今年2月东岐村史馆正式开放,这是马尾区内的首个村史馆,也是赵肃岐等东岐乡贤通过辛勤筹备结出的硕果。开放当天,东岐村史馆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百人参观团,原来是东岐在榕乡亲联谊会改变了以往团拜方式,把行程安排在东岐,组织在榕乡亲回乡参观刚刚落成的村史馆,让今年的团拜活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赵肃岐介绍,结缘于去年春节东岐在榕乡亲的联谊,大家提出要在村里建设一个村史馆,把家乡的故事、风貌、人文等要素用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集中保存下来,以公开展映,给后人留下家乡的“根”。

  已故福州知名文博专家黄启权是一名东岐人,老人生前心系家乡,对故土的感情难以割舍。去年,就在黄启权老人去世前的三个月,他不顾身体抱恙,冒着炎炎酷暑赶回村里,接受有关于东岐古码头的电视采访,为村史馆留下了宝贵的视频资料。

  “黄启权老人曾任福州市博物馆馆长,村史馆的布展设计能顺利推进,得益于老人的诸多指点。由他为村史馆做的前言字字用心,首句‘东海潮兴,岐阳幸福’仅用8字,却份量十足,透露着对东岐村美好未来的向往。”赵肃岐说,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原打算为村史馆做后记,直至去世前仍念叨,却始终未能如愿。由黄启权老人主编的《东岐村志》在上世纪交付出版社正式发行,这是省内最早进行公开发行的村志之一,当时还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赵肃岐对此进行了跟进报道,消息刊发后,在国内外尤其是海外东岐乡亲间引起了热烈反响。

  对家乡的爱被植入每个东岐人的血液中,已在香港定居的著名摄影家黄启榉每年清明回乡之际,都会拿起手中的镜头,捕捉东岐村的人、物、事,村史馆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他就倾力相助义不容辞,免费提供照片供陈列布展。村民黄启玲玩起了微信新媒体,把反映东岐村风貌的纸质画册做成电子版,海内外东岐乡亲纷纷转发点赞。家乡的变化、出现的新风尚引发了在外打拼的东岐人的共鸣,触动了他们心中那份对家乡不变的眷恋。

  历史悠久的东岐村,岁月的痕迹在这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始建于唐代的东岐古码头见证了福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摩崖题刻、福寿碑、姓氏祠堂……文物古迹佐证着村庄的历史底蕴。而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抗击倭寇、参加“马江海战”、智歼侵华日军、“五老”配合福州解放等先辈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东岐人,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而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东岐村也步入发展的新轨道,“东海潮兴,岐阳幸福”的美好愿景已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