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高考恢复40年: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记忆沉淀在了马尾

http://www.mwnews.cn  2017-06-06 16:37:35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林颖 王晓霞 郭颖

  采访者供图

  六月,夏蝉刚舒展薄翼,攀在树高处透过窗子偷瞄着教室里的最后一课。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在温书假来临前改成了“1”,老师们的粉笔字也越来越少,隐藏在课本后的眉头紧锁着,怎么也“熨”不平。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六月,但高考的出现改变了夏季的温度。高考,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这意味着一个个“向上的台阶”、自我的完善与实现。2017年,中国恢复高考40年了,跨越年代的地平线,我们寻找到这些考生,他们曾以梦为马,如今在回忆里仍是少年。

  1977年:他们梦想“脱去草鞋穿皮鞋”

  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40年后的2017年,全国约有84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

  40年前,吴新伟成为了570万大军中的一员,与他一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还有“老三届”和应届的考生。“父亲和儿子一起高考,母亲与女儿同坐在一个考场上的情景,至今我仍历历在目。”那年,吴新伟19岁,在三明的一所学校参加完具有非凡意义的高考,“这是大家脱去草鞋穿皮鞋的机会,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放榜的日子里,喜多于忧,5‰的入取率也阻挡不了吴新伟的步伐,他顺利考入了福建师范大学。1980年,吴新伟拉开了教师之路的序幕,他先后在宁化师范、革新厂子弟学校任教,最终安定在福建师大二附中,并连续多年担任马尾区高考监考老师。

  高考确实打开了一扇门,但这扇门的背后不是唯一的出路。“社会早过了‘唯高考论’的时代,从课堂上我也能深刻感觉到家长和学生心态的变化。”吴新伟说,每个时代会迎来“最好的时代”, “每个孩子能活出个性,比当年的我们更懂得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前行。”

  1987年:除了高考没有更好的出路

  “没有很大的压力,其实我是86届的,当时过了大专线,但心里想上本科,就复读了一年,参加了1987年的高考,如愿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三十年前的那场高考对于吴荣忠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以至于有些记忆模糊,但作为一个理科生,他仍然记得那年的物理考试出奇的难,据说当年的物理考试全国平均分仅19.5。

  大学毕业后吴荣忠被分配到了快安学校,到现在教龄已经有27年了,他说:“想要改变命运,除了高考没有别的更好的出路了。”

  非本科不读,这个想法支撑着吴荣忠的整个学生时代,“当年的录取率大概是20%,录取率比较低,现在虽然录取率高了,但学生的压力更大,想要考一所好学校,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92年:高考似一场“鲤鱼跳龙门”

  1992年,100:1的概率,通过高考汤川玮成了村里考上的四个本科生之一。今年是汤川玮高考的第25年,回想起来,宛如昨日:“当时报考的时候可没现在方便,想要各个学校的招生指导,需要写信花钱买,而且当年实行的是梯度志愿,报考的时候要十分的慎重,一步走错,可能就没学上了。”当年的高考对于众多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场“鲤鱼跳龙门”式的飞跃,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因为对绘画的强烈爱好,汤川玮选择了艺考。拿着油印的准考证,汤川玮坐上46路特快火车,踏上了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的赶考路。“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赶到了浙江,还记得当时画的是石膏像,考场条件不是很好,桌子都是破的。”从浙江回来的第二天,又赶了福建师范大学的考试。

  由于当时的教育资源有限,汤川玮所在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艺考结束以后,为了提高文考成绩,汤川玮想了一个办法——蹭课,“宁德一中离我的学校就1公里远,我当时就请假,然后跑到一中去蹭课,当时学校也没管得很严,跟一中的老师说明一下情况,搬张桌子在教室的最后面,我就开始听课。”汤川玮始终相信高考是改变他命运的大门,靠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他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

  毕业后,汤川玮走上了教师岗位,并在二十四中坚守教学一线20年。今年他撰写的《在班执梦》即将出版,这本38万字的书是他对自己20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高考历史的见证。

  2007年:高考是人生中较简单的一个“坎儿”

  2017年6月,28岁的吴丽敏正在申请一份外企工作。10年前的那个夏季,爸爸陪伴着复习的日子即将结束,她默默整理着复习材料,准备着参加被称为“决定人生转折点”的高考。

  “文综一如既往考得不咋样,数学考试不顺利,改了很多遍,出了考场还在担心。语文和英语发挥的还行,但全考完后还是觉得考砸了。”虽然当下觉得自己考得不好,但高考还是给了她一个惊喜,2007年她成为了马尾区文科状元,并考上了四川外国语学院,学习韩语专业。

  即使是状元,也曾有焦虑。吴丽敏回忆,因为心理压力太大,高考前的一个月她发了荨麻疹,更平添了她的焦虑,“有时候甚至烦躁地想大喊。我很感谢爸爸,他是我高考过程中的好伙伴,在我紧张复习的时候,他就陪着我一起看书;读累了,我们就聊天,聊时事政治、聊身边的同学、聊复习的心情。”再回忆这段时光,吴丽敏“毫无包袱”地笑了。

  高考曾被吴丽敏的老师们称为决定人生的一个坎儿,但经历十年,她反而觉得“高考不过是人生中较简单的一个‘坎儿’”。“毕竟那时你有梦想有目标,有人指导你,不像往后的日子,会经历许多迷茫。我认为,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每个人都能活得精彩”

  2016年:在高考中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爱

  去年的此时,卢姗宴也是莘莘高考学子中的一员。虽已过去一年,但有些情节对于卢姗宴来说,还会浮现在眼前,清晰如昨。

  “我们到高三下学期才可以申请晚自习,我们知道,临高考近了。因为是艺考生,高三上学期忙着培训,忙着专业考试,高三下学期才拾起文化课程。”卢姗宴告诉记者,自己同大多数同学一样,高考前会紧张,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劳逸结合,上课认真学习,下课嬉戏,打闹,偶尔来几张自拍。高考后的告别聚餐,49个同学有笑有泪。不过,高考最让她感动的地方是父母在考前“小心翼翼”地爱着她。

  “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爸爸妈妈担心弟弟妹妹打闹会影响到我,特地在家附近租了个房子,让我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读书。高考前那段时间,妈妈看我没胃口,经常是换着花样煮。晚上,切好水果再给我送过来,想让我营养到位,但又不想影响我。”不给压力,周到地想好一切。

  “我希望明天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可以以最好的状态从容应考,还有美好的大学生活等待着他们。”卢姗宴说。大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父母,第一次开始“群居”生活,如果一定要说这一年带给我的变化的话,那应该是成长吧,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