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车窗外的“风景”……

——访马尾区政协副主席邓文飞

http://www.mwnews.cn  2018-07-25 14:01:31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王晓霞

  1987年7月的一天,22岁的邓文飞特意起了个大早,搭上仅有的一条从福州主城区通往马尾的公交——37路,准备到开发区报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曲折颠簸,车窗外的景色从热闹街景慢慢变成零星小屋,当窗外出现了大片的水田时,他知道马尾到了。

  1987年,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刚满两年,马尾虽不至于一片荒滩泽地,但也是方兴未艾,有待发展。“我还记得区委门口是一片橘子林,东江滨也还是一片水田。”

  生活配套不完善,没有文体设施,更没有什么商业街,甚至餐馆也就三家,多一家都容不下,这样的荒凉景象让当时很多干部都安不下心,不愿意待在马尾。当年,区里发生的一件事,邓文飞记得真切,“那个时候户籍随人走,毕业后到开发区工作,我也就把户口迁到了马尾,并没有多想。可当时区里一位干部把户口本藏在了口袋里,怎么也不肯落户,最后落户福州主城区的家中。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福州其他区的户口可以随时调转,唯独马尾只进不出,这也就意味着分配的房子只能在马尾,结婚有了孩子,孩子也只能在马尾就学。”在户籍制度未改革之前,这个问题成为了很多人的一块“心病”,也是马尾留不住人的最主要原因。

  如此种种,让初来乍到的邓文飞内心有了疑问,“马尾到底适不适合我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但既来之则安之,邓文飞开始慢慢适应开发区的工作,成为开发区最早一批建设者。

  开发区设立之初规划地只有4.4平方公里,首期规划体量过小,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1992年,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马尾区实行“两区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合并之后,马尾区的干部职工工资翻了一倍。”同年,邓文飞调至外经委工作,负责企业的审批,见证了马尾“日新月异”的十年。

  免二减三、高新企业减免政策延伸十年等开发区的利好政策与“马上就办”的高效在90年代初对企业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1994年,被吸引而来的中华映管(华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开发区,总投资6.3亿美元,是当时台商投资大陆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全国轰动。时任外经委审批干部的邓文飞参与到了华映公司的前期审批工作当中,见证了一个大企业的“落地生根”。

  也正是依托九十年代在光电、微电子领域引入类似华映这样的知名企业,马尾才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催生出如今领衔福建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如果说90年代区内招商引资注重的是‘大体量’和‘范围广’,那现在还真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入得了我们的‘法眼’了。”邓文飞说,“这些年,马尾区鼓励传统工业企业转型为高技术、低能耗企业,不断创新驱动稳增长,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搞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腾笼换鸟’、‘优二进三’的经济战略让物联网、高新技术与基金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落户马尾,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些年,经济发展也带动了马尾社会事业的飞跃,城市面貌从‘农村’变成了城市。”2015年,邓文飞调任马尾区政协副主席,从政协委员的角度见证了民生事业的蓬勃发展,邓文飞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来自于往返福州主城区和马尾的车窗,“这些年,往返于福州主城区和马尾之间,车窗外的风景隔一段时间就变一个样,小平房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东江滨的泥地水田变成美如画卷的江滨公园,自行车变成了往来穿梭的汽车,单线公交发展到现在连接区内外的20多条公交路线。”

  “要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马尾民生事业的发展。当时,我们这一辈的很多人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人不惜花几万块买户口,现在反而愿意让孩子在马尾就学,市属学校逐年增加;五年前还一片空白的养老事业在各方努力下,‘医养结合’的创新模式成了马尾的‘新名片’。”

  当年想要“逃离”马尾的人,因这片“热土”的成长,现在却有了“回归”马尾的想法,“去年,有一个同事邀我一起在水岸君山买房,他说等着以后退休养老住。说实在的,我挺心动的,环境好、配套好,主要是在这工作这么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马尾,早都把这里当家了,只可惜现在马尾的房价太高,买不起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