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马尾的“魂”与“根”
http://www.mwnews.cn 2019-12-19 16:02:41 【字号 大 中 小】
记者王晓霞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城市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时有发生。习书记来了以后,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他认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就是延续了城市文化的“魂”与“根”。
——摘自《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
近日,学习时报连载刊发《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在我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文中提及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马尾乃至福州城市名片的船政文化,在150余年的历史沿袭中,不断发展,从几个人的坚守发展成为全马尾区的事业,它不再仅以文字记录的方式留存在史书文献里,而是逐渐以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的姿态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挖掘历史寻“根”船政
在马尾造船厂钟楼旁的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靠墙而立的书柜里放满了编码有序,分类明晰的书籍,还有数不胜数的资料。
“这些都是船政文化的资料,很多已经是孤本,十分的宝贵。”1986年,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馆长林樱尧从船政前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1986年,我和宣传科的同事筹建了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不曾想展馆竟然引起外部的关注,不时有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而那时,史学界也刮起了‘改革开放’之风,对中国近代史各大事件进行重新评价,认为洋务运动具有时代性的积极意义,而马尾造船厂的前身福建船政是洋务运动初期重要产物,因而船政文化重新走回人们的视野。”
“当我们来到马尾昭忠祠,它正语气凝重地向我们叙谈福建水师遭到法国军舰突袭奋起反抗的悲壮历史……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为延续马尾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船政耕耘了40余载的林樱尧回想起船政文化在马尾这片土地上的发展,仍觉得心有戚戚,“最初,并没有船政文化这一概念,是众多老船政人、海军后裔以及史学专家和学者不断耕耘的结果。特别是像陈道章、陈公远一批‘老船政’对船政文化研究贡献尤为卓著,他们从烟波浩渺的史料中精心梳理出船政文化的脉络,又从错综复杂的脉络中挖掘出一串串船政文化的‘珍珠’。”
从改革开放初期起,由厂史陈列馆始,这一批船政“传承人”开始深挖船政文化,为船政文化“奔走呼号”,据理力争,打赢了“船政”与“船政局”一字之争;找回“失散”车床,令其成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
2005年,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船政事业从一批人的奋斗,变成了一个正规的机构和一份值得坚守的事业,至此,船政文化的挖掘弘扬走上了规范化管理开发的道路。
对接两岸连接世界
在几代船政人的努力下,船政文化的面貌愈加“有血有肉”。特别是近几年来,船政文化“出走”,牵起两岸情谊,连接世界。现在说起船政文化,不少人认为这百年文化不仅是马尾的、福建的,更是中国的。
台湾海军军官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近年来,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中,该学校多位退役将领频现身影。
船政与台湾,相隔百年后的跨时代“心手相牵”起于2010年。那一年“福建船政——清末自强运动的先驱”展览在台北长荣海事博物馆开展,接待中外游客2万多人次。4年后,“纪念沈葆祯抚台140周年——船政与台湾”特展分别在高雄科学工艺馆和台北长荣海事博物馆开展。台湾名宿叶昌桐望着老照片泪眼朦胧:“这一切就像学生回到母校一样,非常地眷念与想念。”
船政与台湾的联系日益密切,从局促到熟识,再到现在的频频主动联系,这座“跨海大桥”越发通畅,也越来越获得两岸的肯定。不久前,一场跨越两岸的捐赠仪式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举行,来自台湾的船政后裔朱清及其家人捐赠了其外祖父卓韻湘先生画作、父亲朱于炳先生的手稿等十四件“宝物”。
近年来,船政后裔对船博馆文史资料扩充,特别是实物资料为船政文化研究带来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在这其中老照片更是能让我们窥见历史的瞬间。对于船政后裔的慷慨捐赠,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王芳很是感激,“我们船博馆内有很多文物都是船政后裔捐赠的,特别是来自海峡对岸的船政后裔,他们出于对船博馆的信任与支持,将自己祖父辈、父辈的东西打包捐赠给我们,像庄怀远、欧阳宝、陈赞汤、傅成的后裔便是这样。”
当船政文化在台湾泛起波澜时,有一个浪漫的国度也在因船政掀起文化交流的高潮。2016年12月20日,法国人魏延年与十几位法国船政后裔跨越山海,来到马尾参加船政创办150周年纪念活动——“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展览,因为对这一东方文化着迷,魏延年已经为此奔波了十余载。这位友人说道:“马尾是船政文化的发祥地,不仅是历史遗址,更象征一个国家历史记忆的富硕之地,就如“油田”一般,有待开采。”“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展览结束不久,魏延年便主动提出希望在法国巴黎也办一场展览,让更多法国洋匠的后裔也了解古老国度的时代创新。2017年初,展览在魏延年的筹备下如期开幕。
船政文化“走出去”成为传承、弘扬船政文化的新举措,今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分别在宁波和上海开启了“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及“船政留学生的兴国梦”为主题的跨省巡展,百年文化,开启了新时代的“远征”。
产业支撑文化之城
文化遗产历来是一座城市特色发展的独具资本,正因为这样,船政文化从一开始,马尾就把其看做是可挖掘和开采的民族之根源,对其价值的发掘从未停滞。
2013年,作为船政文化产业载体的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在规划伊始便被列入当年的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之一,文化城被定位为近代科学和爱国精神的彰显地、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以及近现代海军的发祥地和文化遗产活化石的展示地。2013年底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船政衙门及前后学堂复建工程。作为船政文化城开篇之作的船政格致园不仅重现了当年船政的辉煌,更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在试营业首日便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要建一座城的概念深深扎根在船政人的心里,也在马尾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几年,我们提升了船政文化景区,结合马尾特有的人文地域、经济优势,逐渐形成了一座文化城的规模。”围绕船政文化城的定位,船政文化管委会主任韩青介绍,“中国船政文化城项目,系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船政格致园内船政衙门及前后学堂复建工程、船政古街、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马限山整体提升工程、船政官街等项目建设工作。”
从被国务院列为海西七大文化品牌之一,到2007年入选福州“城市四大名片”,再到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船政文化的光芒耀眼,熠熠生辉。随后,马尾区开启新一轮的文化保护工作,申创世遗,划定保护区,申请国家、省市区级保护单位,为船政文化的留存保护加上一道“安全锁”。
以文化产业滋养一座城,马尾已经有了渐渐明晰的规划。12月15日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开工,以铁胁厂、综合仓库、机装车间、机装课仓库为主打造的近期展示示范区,就如同一本史书、一座灯塔、一段历史片段般徐徐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也意味着船政文化遗产将以“城”的形式得到系统且完整的保护提升,独具特色的“中国船政文化城”保护建设工作将转入攻坚阶段。
如何保护好船政文化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马尾有了自己的答案——以产业为支撑,用“一座城”带动船政文化的沿袭与保护,延续城市文化的“魂”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