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米时)
http://www.mwnews.cn 2017-12-26 11:24:37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实习记者 张桂芳 记者 郑婷
“搓(米时)齐搓搓,依嫲疼依哥……”一到冬至这首歌谣便浮现在脑海中,伴随着不断下咽的口水,我想是到了该吃美食的节气。
12月20日,当记者来到位于福顺新村的老张家中,他和妻子正在忙碌着,准备制作马尾的冬至美食。“我们这儿到了冬至有吃‘(米时)’的,也有吃‘元宵’的。”老张边说边催促着妻子把生浆粉倒入大盆中。“中间有包肉馅的,我们叫‘元宵’,就是咸的汤圆。外圈裹着芝麻豆粉的是‘拨隆细’,也就是‘(米时)’。”老张继续介绍道。只见妻子杨阿姨将烧得滚烫的水倒入大盆中,手拿筷子不停搅拌着,接着上手揉成团后加入生浆粉继续揉,“烫熟的浆粉团和生浆粉一起揉,做出来的‘拨隆细’口感劲道,好吃。”
接着老张在桌子边上坐了下来,将刚才揉好的浆粉团拿出一部分搓成长条状,用刀切成小块,搓圆压扁,往里面包上用肉和葱调好的馅,收口捏紧,一个元宵就立在了盘子里。这边杨阿姨把切成小块的浆粉团直接揉圆,回忆道:“小时候过冬至,提前几天长辈们就会用糯米和晚米磨成米浆,放在布袋里,用重物压着,把水挤干形成浆粉团备着。到了前一天晚上全家人都会围坐在桌子边上‘搓细’和‘搓圆’,桌子上还要放福橘,象征着吉祥如意、团团圆圆。小孩们边搓还边唱着冬至歌谣。当晚搓好的‘拨隆细’和‘元宵’,不能都吃掉,要留着第二天冬至当早餐。”杨阿姨嘴上说着,一点也不耽误手里的功夫。“现在大多数家庭过冬至,也就还保留着吃‘(米时)’和‘元宵’的习惯,自己亲手制作的已经不多了,何况是全家人围着一起做呢。我们现在也偷懒了,用的生浆粉都是市面上买来的,不会亲手再去磨米浆制作将粉团了,太麻烦。”老张一边包着元宵一边感慨道。
不一会儿,“(米时)”和“元宵”已经摆满了整个大盘。杨阿姨捧着盘子走到厨房,准备进行煮制。“煮‘(米时)’只要水烧开,把它们倒入锅中,煮到浮在水面上,用漏勺捞起来沥干,倒入装有黄豆粉、黑白芝麻、花生碎和白糖混合物的盘子里,裹均匀就好了。”杨阿姨向记者介绍道,“煮‘元宵’就要小心点了,煮久了容易破皮,浮在面上,就赶紧捞起来。”话毕,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和一盘金灿灿的“(米时)”印入眼帘,那徐徐飘散在空气中的香甜,不断引诱着我们,寒凉的夜晚也因此温暖又惬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