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壮丽七十年 我和马尾共成长

http://www.mwnews.cn  2019-09-25 13:17:44      【字号

  编者按:70年前,马尾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虽然它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过辉煌,却又很快归于沉寂。70年后,这里已然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福州新区核心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自贸区福州片区核心区等多区叠加的高度开放区域;一个个奋勇争先、敢于拼搏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居民:改革开放成为了新生活的起点

  今年74岁的儒江村村民倪宗玉还记得孩童时,一家人靠江而居。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尾就像一个小渔村。儒江村和其他村子一样,靠江吃江,村里家家户户捕蚬子,一斤才卖几分钱,屋子是木梁,砖墙黑瓦,每逢台风和大潮,家中一片汪洋。

  “天天担惊受怕。”倪宗玉清楚地记得,水灌进家里,深达膝盖,一家人搬了值钱的东西,躲到阁楼上等水退去。“搬不走的就用椅子垫高,村里其他人都是这样。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事。”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儒江村先人一步在村里建起了砖窑厂。不错的效益带动了村财收入的提升。可惜好景不长,后续引入的瓷砖厂将砖厂的老底都亏掉了。

  80年代前,儒江村的生活一直没有多少起色。

  1985年,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之后与马尾两区合一,吹沙造地,江滨沿线的村子结束了在江面上生活的日子。彼时,企业开始逐步落户开发区。村民们也不再以江为生,年轻人们来到了新工厂打工。

  开发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此后,儒江村得到政府的支持,新建工业园区,出租厂房为村财造血。村民收入提升,村财富足,儒江村的生活有了起色。倪宗玉说:“马尾最大的变化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改革开放真的吹来了春风。”

  千禧年后,开发区经济与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儒江村陆续开始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当时得知要征迁,倪宗玉很高兴。“原先的老房子经常漏雨,安全、卫生、环境都很差。”征迁后,倪宗玉分到了6套房子,自己和老伴各一套,剩下的给几个子孙。

  倪宗玉有了新房,开发区也有了新面貌,特别是近十年的建设,日新月异。“从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先到儒江上学,后来到魁岐,再到快洲,读完小学要转三个地方。我孙子现在也在儒江小学乌山分校上学,教育设施比当年那是好太多了。”说起变化,倪宗玉感触颇深。就在不久前,他的老伴大病住院。“在马尾区医院看病,没想到住院15天,只花了3000块不到,医保报销。现在我和老伴还能领到每个月村里、镇里发的补贴共2000多块。”

  每年600多万元的村财收入,柏油路四通八达,村里居民全部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马尾镇儒江村曾经荒凉落后的城中村,如今蜕变成了马尾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福州最美东江滨公园沿江而建,十余条公交线穿行而过,优质的中小学,卫生所遍布村内……儒江村党支部书记倪仕国自豪地细数儒江村的发展。“儒江村翻天覆地的面貌,老一辈的儒江村人想都想不到。”

  华侨:家乡日新月异,憧憬落叶归根

  1975年,由于家庭贫困,琅岐衙前村的陈开明离开妻儿,孤身一人乘船离开了这座原本闭塞的小岛,从福州到香港,坐两天一夜的火车,广阔的天地间,火车声轰隆隆作响,他望着窗外茫茫夜色,心里满是对未来未知的忐忑和对亲人故土的不舍。

  到香港打拼了几年后,1983年,陈开明远渡重洋,只身辗转到了美国,开始了他36年的旅美生涯。从唐人街里的中餐馆小工做起,一天12个工时,陈开明在深夜拖着满身的疲惫回到住所,想起家乡的亲人泪流满面。为了多挣点钱,陈开明什么活都做过,送货、帮厨、批发商品……终于在他的努力下,自己的小生意有了慢慢向好的发展。四年后,把妻子和一对儿女接到了美国,一家人总算在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团聚。

  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退休后的陈开明愈加思念家乡琅岐了。每年他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回到琅岐,看看祖屋,走亲访友,更是热心地为家乡建设捐资捐物。“当时离开琅岐的时候,还要坐船过江,现在各种大桥的建设将琅岐和马尾紧紧相连,条条道路的建设也让琅岐发生巨变。”陈开明说,“更没想到记忆中贫困闭塞的小岛竟然要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岛,并且还要引进高端智慧项目,往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我一方面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深深自信家乡具备这样的天然优势。”采访中,陈开明还盛赞了祖国的高铁,“从福州到香港的高铁,又快又稳,我们祖国真的发展地越来越好了。”

  “以后琅岐建设得越来越好,我更要常常回来看看,还可能常住养老,如果家乡有好的机会,我们也将考虑把事业从美国转回来。毕竟家乡是永远的根。”陈开明憧憬着。

  区侨联主席林长干在1975年全家移民去美国开启事业,至今已有44个年头了。“当初抱着改变贫困现状的信念出国打拼,几十年后的今天发现家乡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交通便利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多年打拼,林长干和家人在美国的事业蒸蒸日上,2004年,受到好友邀约,林长干回乡考察经济市场后,发现国内市场大有投资的潜力,于是他先后在福州、莆田等地都投资了项目和产业,也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基于此,他也大力发动和鼓励其他华侨回乡投资发展,他说:“家乡才是我们的根,有好的机会自然是要回乡发展,回报家乡,回馈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企业:曾经的荒滩,如今的聚宝盆

  “志品在马尾已经24年了,是马尾最老一批的台企,但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国企’。” 李伊婷是来自台湾的80后“企二代”,2012年她从加拿大来到马尾,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如今担任志品(福州)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1994年,志品公司作为中华映管的配套厂商来到国家首批开发区之一的马尾。九十年代初,马尾发展才刚刚起步,中华映管、志品这样的台湾企业占据了马尾工业的半壁江山。这些“华映系”配套企业在马尾干得风生水起,享尽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利。

  在那个年代,从荒滩吹沙造地而来的开发区,产业薄弱而单一。

  “1985年成立开发区时,全区才4家‘三资’企业,1994年华映、志品那一批企业来了以后涌入了不少中小企业,还有福光、新大陆这样的有潜力的企业。尽管‘三资’达到了200多家,但是产业布局相对混乱。”区工信局一位退休干部回忆道。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市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增加,为推动经济走出低谷,国家主导的新一轮产业技术升级走上历史舞台。开发区内的大部分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一部分习惯了依附于“华映系”的小厂商被逐步淘汰。留下的企业忍受着转型的阵痛,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志品是幸运的。2013年底,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与台湾电信共同注资志品,占股51%。彼时,志品由纯正的台企变成了“国企”,迎来了新生,每年营收亿元级增长。

  也正是这几年间,福州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马尾依靠九十年代积累下的电子信息工业基础,以及自贸试验区落户、福州新区建设等优势,成为了福建最具潜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所在。短短几年,产业规模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全国首个智能水务试点项目、中国(福州)物联网产业孵化中心等一批物联网项目相继在马尾落地。

  曾经的荒滩,如今变成了聚宝盆。良好的产业环境、较为完整的物联网生态如今成为了马尾最大的优势。

  三鑫隆信息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马尾奋斗了20多年,让三鑫隆获得爆发式发展的正是近几年的物联网东风。

  开发区将物联网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后,三鑫隆把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与物联网融合,在业内首创了窨井盖物联网云服务平台,让手机APP与井盖管理相融合,实现安装管理一条龙服务。如今,三鑫隆的窄带智能监测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福州市水系联排联调系统中。

  “坚守并不代表守旧。”三鑫隆董事长张木成说道,“中小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专注,只有坚持和专注才能做好产品。马尾以前专注电子,如今专注物联网,溯本同源,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扎根马尾的原因。”

  传承:几代人铸就“马尾精神”

  1991年,一位韩国商人来到马尾,提出想在这片土地上开办金刚石厂,仅仅两天,在“一栋楼”内所有手续全部代理搞定,流传为“一栋楼,两天办厂”佳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尾作为国家首批14个开发区之一,成为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马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峪在马尾工作30余年,见证了“特事特办 马上就办”精神内涵的沿革,“20世纪全区的工作以外资、商业、出口为主,从政策创新角度出发,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牢笼’,让经济自由发展,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推出的‘红灯呈报制’‘办事限时制’‘无偿代办制’服务企业的三项机制,它们是机关效能‘八项制度’中‘否定报备制、限时办结制’的发端。”

  此后,营商环境在“马上就办”的理念下持续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从最初的吹沙造地、招商引资,到“百亿电子城”,再至如今的物联网“一号工程”、基金小镇、琅岐大开发,“马上就办”始终贯穿在产业升级、经济跨越的关键风口,其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早已化为一个坚定信念,深植于马尾人的血脉中。

  跨入21世纪,“马上就办”推动着民生改善。“2018年10月,天台水库大坝顺利封顶,将为马尾主城区和亭江片区日供水近三万吨,加之白眉水库、新店水库及浩溪水库的供水,能实现日供水13万吨左右,基本能满足马尾中长期发展需求。”王峪感慨道,“马尾人再也不用喝带着一股闽江特有的 ‘风味’自来水了。”

  2017年召开的区委九届五次全会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提升群众获得感的“5899”工程,倾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和民生基础设施,马尾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8年2月,总投资1.58亿元的天马山生态公园开园,曾经饱受诟病如“生态毒瘤”般的垃圾场如今“洗心革面”成为马尾老百姓健身放松的好去处;福马路以北棚户区改造、青洲棚户区改造等多个棚改项目启动,破旧的老房子征迁了,群众迎来了崭新的生活;新建江滨中学、魁岐小学等让马尾脱离了学位不足的困境,市属幼儿园和小学等名校的入驻一扫教育短板的“阴霾”;马尾区医院深化医疗改革,升格为“二甲”,三甲医院市一医院琅岐分院投用;青洲大桥打通高速枢纽,琅岐闽江大桥实现琅岐直连福州母城,承接福州东部快速通道的马尾大桥将于明年建成,地铁二号线向马尾延伸……仅“十二五”期间,马尾区就累计投入156亿元用于民生建设。

  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灵魂。“‘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被进一步嵌入马尾新城规划和建设之中。2013年,船政格致园修复重建,并于2016年开园; 2018年,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动工,船政文化城初现规模。‘马上就办’精神在文化振兴上落下重重一笔。”

  70年倏忽而过,居民衣食住行大变样,老百姓成了生活的主角;企业营商环境大提升,老百姓创业信心足;华侨出国更爱国,期盼落叶能归根……这些散落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无不镌刻着百年前船政先贤忠心报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与“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的时代要义。七十年时代潮涌,“马尾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发展浪潮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