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闽安古镇的戍台文化

http://www.mwnews.cn  2013-03-07 11:04:18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作为清代福建与台湾三大对渡渡口之一,闽安古镇留下了众多涉台遗存与文物史迹,被誉为“戍台文化活化石”,是研究福建与台湾军事史的宝贵财富。

  现今,保存完好的闽安戍台重要古迹有40余处,如:郑爷鼻、清协台衙门、清闽安水师左右营府、虎头山戍台清军义冢、天后宫、迥龙桥、闽安古城墙、闽安炮台、闽安古港、清军旗人营兵房等,还有一批祖籍在闽安的台湾民众的祖祠、祖居、庙宇等。

  闽安郑爷鼻港湾曾是郑成功五路大军、三万水师、数百艘战船集泊的军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亲率40艘炮舰攻取闽安,此后14年间,郑成功数度进驻,把闽安镇当作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根据地,郑爷鼻山头就是乡人纪念郑成功驻泊水师于此而得名。当年,闽安港樯桅云集,旌旗耀日。1661年,2.5万子弟兵追随郑成功渡海东征,驱荷复台,立下不朽功勋。

  闽安协台衙门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作为闽台军事防衙指挥机关,在巡检司原址上扩建而成。清闽安水师分左右营,分驻闽安邢港两岸。左营驻草尾,建有炮台及驻防兵营。右营驻北岸,至今这里仍称右营尾,建有驻防兵营及操演场。两岸隔江相望,邢港口集泊水师舰船。左右营水师巡防水汛,广达东南沿海数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台湾隶属福建管辖,戍台军队就是调自闽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闽安协台衙门改设副将驻防,所辖左右两营官兵进入正规应制,属绿营兵,设水陆十营,远赴台湾嘉义、淡水一带驻防,以万人更番,三年一轮,直至清末。今台湾淡水、嘉义一带的万福营,高雄市的左营,就是当年闽安水师左右营的轮守处。闽安水师当年在台湾的巡防路线是:高雄—花莲—钓鱼岛—基隆—淡水—台中—高雄,亦从旁佐证钓鱼岛古来就是我国领土。

  虎头山戍台清军义冢,位于闽安古镇虎头山东麓。1874年,日本派兵3500名,舰船11艘侵入台湾,闽安左右营将士跟随船政大臣沈葆祯赴台驱日,135名将士为国捐躯,牺牲者的遗骸被运回归葬于此。义冢面向东北,面宽13米,纵深11.5米。日本人经此一役,知道国力尚弱,乃雌伏二十年,终于策动甲午战争,窃取台湾。

  闽安天后宫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福州府志》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准备收复台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为保水师攻台顺利,在闽安镇城隍顶“龙门”摩崖旁建了颇具规模的天后宫。天后宫建成后的1683年,施琅率闽安水师左右营攻克澎湖,收复台湾。天后宫面向海口,香火鼎盛。现今台湾新竹城隍庙,就是当年施琅复台后按照闽安城隍庙图纸仿造。闽安城隍庙是古代船只进入闽江口的第一航向标,这座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高耸古镇中央凤髻山顶的宫殿式庙宇,如今成为两岸同胞感情交流的纽带。当日恰逢数位闽安籍台胞回乡省亲谒祖,当他们听说这里就是新竹城隍庙的祖祠,旋即上香叩拜,其虔诚之状,令人动容。

  清代,闽安不断涌现出二百多位戍台将领和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为抵御外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杨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