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慈禧太后的船政懿旨

http://www.mwnews.cn  2013-08-22 10:55:45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林樱尧

  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垂帘听政,定夺国家军机大事,臣子恭称老佛爷,乃晚清政治一大奇观。山东威海海军史研究专家陈悦先生觅得一份慈禧关于船政的亲笔批语,将文档发给笔者赏析。且不论史家或坊间对慈禧当政的诸多负面评价,仅就这份船政批语而言,其心机和精明可见一斑。

  慈禧的批语,缘由于船政请制钢甲舰之争。中法战争马江之役,福建海军惨遭覆没。战后总结失利原因,认为我水师缺少钢铁军舰而难抵强敌。众人回想起早在十年前,沈葆桢率船政舰队赴台抗日,就明察到应拥有铁甲舰为骨干力量,由此促成了船政造船从木壳向铁胁船的演变。本要继续向铁甲舰推进,但因时代的局限而未果,却也奠定了很好的造船转型技术基础。

  1879年沈葆桢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在北洋加快海军建设步伐,他更热衷于向欧洲购舰,瞄准大型铁甲舰,不屑于船政已取得的造船技术进步。马江海战之后,很有作为的船政大臣裴荫森会同在福州处置战后事宜的重臣左宗棠,以及福州将军穆图善,于1885年7月4日联名上奏,请在马尾建造三艘钢甲军舰,以重振福建海军。奏折语气坚定:“惩前毖后之计,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时势所趋,无庸再决者也”。折中还详细介绍了船政留学生魏瀚等人考察欧洲新式舰船,提出仿造法国“黄泉”级新式钢甲舰三艘。

  钢铁军舰有铁甲和钢甲之分,主要区别在于船体的材质为熟铁板或钢板。19世纪60年代,欧洲已造出钢壳船,但因炼钢技术刚起步,钢板过于坚硬,韧性不如熟铁,因而未能普及。20年后,钢材冶炼技术提升,韧性改进,法国率先用全钢材料制造装甲船,从此钢质船登上了造船史的舞台。魏瀚等船政技术人员目光敏锐,瞄上了这一新式舰种,大胆超越铁甲船技术,跨步跃升到制造具有创新意义的钢质舰,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进步。当然,那时我国尚未形成钢铁工业,钢材用料只能购自欧洲。

  好事多磨。李鸿章着力筹建北洋海军,分批在德、英等国购舰。晚清财政拮据,筹海款项有限,李鸿章容不得船政花费巨款造新船,遂大肆阻挠,谤议纷起,支持船政之声无几。裴荫森壮志难酬,心灰意冷,十分郁闷。正当他认为事已无望之际,却意外地获得慈禧太后的“最高指示”。老佛爷阅看船政这份《恳准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也可能听到有关此事的各方面议论,经过权衡,遂在折上写下批语:

  “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者安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著准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钜,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催,毋得草率偷减,仍致有名无实。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注: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落款时间实为裴荫森上奏日期,清朝皇帝朱批一般不批注时间。)

  老佛爷的懿旨下达,按理应遵照执行,但李鸿章等购舰派仍争执不已。军机大臣左右为难,经反复商洽,采取折衷方案,让船政先行试造一艘。尽管由三变一,但中国制造新型钢甲舰由此肇端。1886年12月,新船兴工,经过船政员工艰辛努力,两年后,命名为“龙威”号的我国自制第一艘钢质军舰诞生,造价52万两白银。李鸿章派北洋海军提督丁女昌反复勘验后,将“龙威”改名“平远”号,入编北洋海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