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感动,就在身边发生

——读“心系群众 福佑马江”有感

http://www.mwnews.cn  2013-08-22 10:52:49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自从马尾镇旧屋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我对海峡时报关于我区旧屋区改造的报道,每篇必看。特别对上期报道“心系群众 福佑马江”的长篇通讯,更是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感动。

  感动一,支持拆迁改造的群众

  文中报道的从高山村搬到新民村的老农民任礼耀,就是一群支持拆迁的群众代表。这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根据国家关于山区农民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地方,搬迁到平原的政策,从马尾镇彭珠村迁移到新民村,在天马山腰住了二十多年砖混房屋的山区农民,又面临二次搬迁。动迁之初,任礼耀等6位农民,还向我咨询了拆迁政策,他们怕吃亏,不大愿意搬迁。经过指挥部工作人员的政策宣传,耐心细致的补偿面积计算,他们了解了区给的惠民补偿条件,6个人不但在100多户山区农民中首先带头签了拆迁协议书,还当起了做邻里思想工作的宣传员。

  黄妹俤老人,他原来住在马尾前街,我住后街,我从小就认识他。他和儿子自建的三层小楼,确实是一个温馨的小院。为了旧屋区改造,毅然签了拆迁协议书,他是一位多么顾全大局的群众。

  感动二,领导干部的亲民

  文中报道的曾筱昌老人家的房子就地安置的事例,我是在场看到的。那时六月初的一个星期六上午,曾老人带着智障的小儿子和孙子,来到繁忙的马尾镇旧屋指挥部,找领导反映家庭困难。马尾镇党委书记张圣杰接待了祖孙三代,这时双休日也不休息的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沈 也来到指挥部。就在指挥部前空地的塑料遮阳布下,站着接待了曾老人,看到了他智障的小儿子和孙子,静听曾老人的诉求。我在一旁,看到了曾老人渴望的眼光,也看到了沈甦书记认真听取的眼神。曾老人就地安置是得人心的。我非常赞同马江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主任王尔壮讲的,“对特殊残疾人和特殊困难家庭人性化的关怀,也是一种公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感动事例。

  感动三,一支打硬仗的团队

  文中报道的几位马尾镇领导、区下派干部和社区干部我都认识。他们在紧张的第一协商期3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日没夜辛勤工作,我知道只有6月12日端午节放假一天。是他们,铸造了“马尾速度”,交出了一份让区领导放心,让拆迁户欢心的满意答卷。

  林昱是马尾镇党委副书记,我在担任区政协委员时,和她是一个界别,经常在一齐开会、活动。她是一个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女干部。我登天马山时,几次到“拆迁小院”,看到她在39度的天气接待拆迁户、入户动员、联系工作人员的忙碌身影,担心她中暑。几次想和她谈话,只能匆匆说上一、两句,不忍心占用她宝贵的时间。

  六月初的一天上午五时多,我走在联安路上,遇到区纪委下派干部于祁、黄浩带着一组人入户回来,正向指挥部走去,看着年轻的黄浩一身疲惫的样子,使我明白了拆迁动员工作有多难,有多累。船政社区书记张高崇、马江社区书记潘敏锋,对拆迁户非常负责,常常为了一户拆迁户的疑虑,反复入户做动员工作。看到马尾旧屋区指挥部的工作节奏,可以不要效能检查监督了。

  感动四,动员宣传工作正能量

  我注意到,从去年区委、区政府要进行棚户区改造开始,海峡时报就进行了跟进报道,较好地把区委、区政府的改造规划和拆迁区域内群众心声结合起来进行报道。紧紧围绕旧屋区改造工作,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宣传报道支持搬迁的拆迁户和拆迁团队勤奋工作的好典型和感人事迹,使许多拆迁户通过报纸,了解了拆迁补偿政策和安置方案,让群众心中有数。一张张海峡时报,形成了一个个拆迁宣传员,对我区旧屋区改造拆迁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我出生在马尾,读书在马尾,工作在马尾,退休后也在马尾,特别关注我区的发展。我高兴地看到,区委主要领导指示,拆迁安置房的设计按照商品房标准,也高兴地看到,我区马尾旧镇和沿山片区两个旧屋区改造方案正在优化中,区委、区政府决定“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四、五年之后,这两个片区的新房将是马尾新城建设的一个范本,马尾将旧貌换新颜,福佑马尾老百姓。

  本报读者 吴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