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船政天后宫与闽台禅和乐的文化交流

http://www.mwnews.cn  2015-02-13 09:32:10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陈晓静/摄

  胡珍宝

  禅和乐及其缘起

  禅和乐起源于宗教,流传在民间。作为宗教音乐的“禅和曲”,是“禅和子”——参禅的人所唱奏的颂扬佛宝的音乐,即佛曲。禅和曲可溯源至唐代以前,即唐代梵呗的遗响。禅和曲演奏乐器以笛子为主,佐以逗管、笙、椰胡、二胡、三弦、双清、扬琴等。打击乐有钟、鼓、罄、铃、大小木鱼、铮锣、夹仔(即小钹)、吉子(状如碰铃,只用半丬,下接木柄)、铙、钹等。演奏时除钟、鼓一直起核心作用外,大体磬、铃起发号施令作用,木鱼敲板眼,夹仔击板、铮锣击二、三眼。由于禅和音乐悠雅、抒情、别致、极富韵味,更有养身修行之内涵。

  100多年前,福州三坊七巷的缙绅后裔在民间活动时开始演奏禅和乐曲,寓娱乐于宗教形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民间音乐,至今仍在福州民间流传。民国初期,禅和曲一度传到北京、广州、厦门等地。闽人曾敏隽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长时,曾召集福州亲友到京供职,并组织娱乐活动,产生“集贸斗堂”。当时,家住鼓楼地区宫巷的沈颐(已故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之父)出任广东省盐运使,曾组织“瀛海谈玄”斗堂。这些都为禅和曲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934年,年仅19岁的西禅寺梵辉法师对禅和曲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他将禅和曲的文词和锣鼓点,整理成《赞颂集要》一书,陈宝琛为其题名《梵呗流辉》。此书于1936年6月出版后,随同佛曲流播至东南亚一带。

  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州禅和曲爱好者随迁台湾,如禅和曲老一辈著名乐手林建霖、李澜平等,因而台湾常见有禅和曲演唱团。

  船政天后宫禅和乐

  船政天后宫禅和乐是闽台文化交流的产物。天后宫复建后,2009年7月,台湾辅仁大学宗教系台湾民间信仰学术研究中心研究顾问、新竹七星生活美学民族乐团团长潘英虎先生将毕生整理研究的《禅和乐谱》与船政天后宫交流。潘先生此举得到天后宫方面的高度重视,经征求专家意见,审议、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船政天后宫禅和乐,组建了由业余音乐爱好者30人组成的禅和乐团,演奏乐器有二胡、中胡、三弦、月琴、扬琴、笛子、箫、古琴等十余种传统乐器,打击乐有鼓、罄、铃、大小木鱼、铙、钹等,吟唱8人。

  2012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船政天后宫举行乐团成立暨闽台禅和乐文化交流基地成立揭牌仪式,旨在传承民间传统音乐的同时,以船政妈祖信俗为载体,突出展现船政妈祖文化和禅和音乐的风采,增强两岸同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拉近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力争把船政妈祖文化和天后宫禅和乐打造成两岸文化交流的精品。

  此后,两岸妈祖民间信仰叙缘及船政天后宫的重大活动,如每年的妈祖诞辰、船政后裔恳亲祈福等,演奏禅和乐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届时,船政天后宫香雾缭绕、琴瑟齐鸣,人头攒动、乐声悠扬,音乐的感染力、穿透力表现淋漓尽致,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盛况非常。乐团成立至今,已演奏200多场次。许多活动亲历者都说,天后宫引入禅和乐实为一大建树,禅和乐已成为天后宫文化品位和软实力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