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陈公远的诗歌曲艺创作

http://www.mwnews.cn  2016-04-07 10:21:18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林键

  陈公远是一位老派传统诗人。他的诗词创作与船政有传承关系。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也反映历史背景和文脉。据《船司空雅集录》 记载,早于一百多年前,沈葆桢在马尾船政主政时就有开吟局作诗的风俗。1928年马尾一带文人、学子秉承先人遗风设立“马江侗社”。

  上世纪30年代末陈公远在勤工学校就读时已在马江侗社的《侗社诗刊》上发表诗作。据陈道章《萨镇冰的成功之道》中所述:1946年已年届87高龄的海军耆宿萨镇冰莅临马尾参加勤工学校师生组织的折枝诗会。萨老对公远的诗作十分欣赏,特赠他一本个人诗集《客中吟草》。40年代陈公远就担任“马江侗社”(1961年更名“马江吟社”)社长。1962年10月公远即参加福州市作家协会,笔名“祖遐”。文革期间先生被红卫兵诬为“马尾黑诗会头目”被批斗,而停止写诗。改革开放后,陈公远迎来诗歌创作的新高峰。这时马江诗社的其他老成员主要有:陈济华(快安人,书香门第,40年代马尾镇镇长)、卓为钦、陈石屏(原闽侯专属医院内科主任)、陈逸康(原马尾保健医院医生)、张言恺、邵秀豪(  头人、曾在马尾区教育局任职)、王椿森、李乡浏(长乐人、二十四中原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等。

  1985年4月公远参加“马尾区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87年9月他应邀成为孙崇彬区长为组长的马尾区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成员、《马尾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成员。1988年4月30日,陈公远主持“马江吟社”60周年继开旧唱诗会,邀请各地诗友来马尾参加活动,盛况空前。1992年3月他加入福建省诗词学会。他发表于各地诗词专刊的作品屡获嘉奖。1989年8月他的作品《马江二首》被马尾区文化局评为“马尾解放40周年征文佳作奖”。1991年10月他的作品《七绝·莲花潭远眺》、《昭忠祠》被中共福州市委老干部局评为三等奖……各县市诗侣常乐与唱和,尤其与长乐诗会的交往颇深。陈道章评价他的诗“格律严谨,出语洒落,唱叹有情,语淡意浓,于平易中见功夫。” 1976年12月陈公远诗作《步陈道章学兄<题原地下党支部部分同志>原韵》曰:“一然火种峡江东,不惜头颅矢志红。昔日风流今老矣,人前厌说亦曾雄。” 这表明了一名老革命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先生有《公远诗词遗钞》传世,收集了他60多年的诗词作品。

  陈公远擅长曲艺创作。30年代他在马尾勤工学校读书期间即崭露头角,是校中文艺骨干、学校壁报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勤工学校迁址尤溪县。期间公远曾参与勤工学校为宣传爱国抗日道理在当地文庙举办的《血城》、《新战士》、《炮火中》等话剧的编排,引起当地轰动。公远也是上世纪50年代马尾最早的一批文艺工作者。自古以来福州民间群众中普遍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是闽剧。50年代初的马尾,为配合政府宣传革命道理,民间业余戏曲爱好者组成“马江闽剧团”宣传革命道理。陈公远因有文化、剧本写得好而公推为剧团团长。此后他留心挖掘吸收周边村落一些演奏民间乐器演奏能手。比如,渔墩(今称儒江)乡农民锣鼓好手任金鑫先生就是此时加入马江剧团的。任金鑫就成为当时马尾地区红极一时的剧团台柱。50年代这一时期公远曲艺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其代表作有:闽剧《陈可珠》、《三娘娘》、《贻顺哥烛蒂》、《九命沉冤》、《革命回忆录——马江物资保卫战》等等。马江闽剧团经常在农闲或节日下乡义演,丰富了周边乡村农民的业余生活,在群众中津津乐道。文革期间曲艺创作停止。改革开放后,陈公远又有许多新作品问世。1992年4月,陈公远与琅岐文化馆朱国健先生共同创作的福州方言评话《马尾工潮》获得福州第四届文艺百花奖比赛优秀创作奖(中共马尾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区文联颁发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