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娘的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http://www.mwnews.cn  2019-04-08 09:28:10      【字号

  ○冯秀彬

  本书最后的一个采访对象——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说:“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我觉得还应再加上一个:“他是那批插队知青中家庭背景最‘黑’的知青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习近平的爸爸习仲勋因小说《刘志丹》在1962年就被打倒了,到习近平1969年到陕北插队时,他爸爸已经被打倒7年了。

  一个15岁初中还没毕业的北京少年,背着沉重的家庭背景,在别人分别流泪之际,他却出奇的冷静——他知道陕北农村梁家河比他待在北京可能更安全。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是极其艰难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过四关”:“离开京城到陕北,最初感到很孤独,而且年龄又小,因此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别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后来受到了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就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种地的好把式。”少年习近平到青年习近平的成长,每一步都是关口,无论打埂、支教、建沼气池,还是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他总是干在最前头。入团申请书写了八次,入党申请书写了十次,在别的知青当兵、招干、返城、上大学之际,他一直坚持在梁家河默默地读书,默默地劳作。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下来的呢?是陕北质朴的群众,是梁家河的那些从不把他当“外人”的农民。在农民的眼中,习近平是毛主席身边来的知青,是大城市里来受苦的,咱可不能亏待了人家,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谁家有一口好吃的都记得给近平留一口。正是革命老区人民那一颗颗火热的心温暖了他这个“黑五类”少年的心,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实事求是。当很多知青对当年那段岁月感觉特别艰苦时,习近平对梁晓生说:“我和其他知青的感受不一样,我没有感到那么苦。”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习近平当年真正融入了农村、融入了农民,真正地把根深深地扎进了黄土地,靠自己的成绩入团、入党,当上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纵览全书,让我深深地感到:所有人生的苦难都不是白受的,人民领袖的人民性只有扎在人民中才有可能产生。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人民基础,正像他离开梁家河时,把他母亲留给他的上面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他在梁家河的房东张卫庞一样。谁是共产党人的娘?是人民!什么是娘的心?娘的心就是民心,是全中国人民渴望过上美好生活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