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杨仕琮捨田开湖传佳话

http://www.mwnews.cn  2019-11-07 10:09:55      【字号

  ○杨东汉

  走进马尾区琅岐镇海屿村,村口有一口方圆8亩左右的美丽古湖,名叫义湖。湖三面古榕环绕,周围房舍鳞次栉比,湖水清澈如镜,碧波荡漾。在湖的东面山坡上建有“关西杨氏宗祠”古朴典雅,宗祠前面的古榕树下屹立一方明代义湖开湖碑,碑为花冈石质,高212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碑正面碑额横刻“皇明”两字,中间镌刻“杨公仕琮捨田开湖”八个大字,字径15.5厘米,苍劲有力,左边镌刻“万历丁未年十二月通乡立。”字迹清晰,行书直下两行。碑的背面碑额横刻“义湖记”三个大字,碑记直下8行,楷书,记刻明代开辟义湖有关事宜及捐资者芳名,因年代已久,字刻多已模糊不清。

  这方弥足珍贵的明代义湖开湖碑,原本是立在义湖边湖亭内,公社化破“四旧”时被造反派推倒在地,后来被海屿村杨姓人家扛到古屋前当作石椅,碑下面朝下,以致无人知晓是什么宝贝。改革开放后,重修关西杨氏宗祠,杨姓人家又把这方通乡为老祖宗所立的捨田开湖碑重新立在祠前,作为文物,呵护有加,使子孙缅怀祖德,不忘老祖宗功德。

  海屿杨氏乃“关西夫子”杨震的后裔,入闽始祖乃闽王王审知幕僚杨沂。宋末杨仕琮乃海屿村乡贤,也是乡绅,他一生勤劳俭朴,为人正直诚实,很有义气,又知书达礼,好善乐施。他带领子孙披荆斩棘,在海屿这块沃土辛勤耕耘,在后门山开垦梨园一片,收入颇丰。又开发洲田30余田,山园百亩,靠勤致富,成为海屿“新发家”。以后,省吃俭用,他积聚财富,购置海船出海,在台湾通商做生意,又发海财,成为海屿村一富。明代,海屿村住有翁、杨、薛、周、李、汤六姓人家,人口千余,长期和睦相处,共建家园。杨氏乃本村第二大姓,家道富有,人丁兴旺。杨仕琮在村中是“讲话人”,德高望重,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村里大事小事都找他商量,有求必应,乡亲对他十分尊重。

  时因海与村落集中,人口众多,水井较少,海中多咸水,村民饮用水十分困难,发生火灾时,救火用水都难汲取。为积蓄淡水,保证救火用水,改造生态环境,明万历丙午年(1606)春,海屿村父老召集六姓族长及乡绅开会商量开湖蓄水事宜,为村民办好事。可是,湖开在那里,开湖资金如何筹集都是个未知数。时急公好义的杨仕琮带头响应,就与他的子孙商量,有意把祖传在村口10多亩水田捐献出来开湖。子孙们认为这是一件造福乡间的好事,何乐不为,满口答应。海屿父老见杨仕琮捨田开湖,十分高兴,奔走相告。村民喜出望外,个个赞扬。动工开湖之后,杨仕琮又捐献白银数十两作为扶助开湖工钱。村民在仕琮公感召下,大家有钱出钱,有工出工,有力出力,理事们同心同德,精心组织施工。杨仕琮也忙个不停,仅半年时间,义湖就开出来了。这口葫芦形的义湖开好以后,湖水直通江口潮汐,潮起潮落,吐吞如流,融会贯通,一湖活水,清澈见底。湖四周广植榕树,湖边还建起湖亭,放置石桌、石椅,开拓环湖道路,美化绿化环境。同时,湖中放养鱼苗,每年春节,湖鱼按人口分给村民过年。有了湖水,村民夏秋游泳洗浴,妇女洗衣服、菜园浇水、农田灌溉、火灾救火用水等都不用愁了。

  杨仕琮慷慨捨田献银开辟义湖的义举在琅岐嘉登岛十里八乡传开了,成为美谈。为了表彰杨仕琮功德及义举,海屿村民就把这个湖取名为“义湖”,并在湖亭内立开湖碑。以后随着海屿村人口增加,人们又在义湖周围居住的村落命名为“义湖村”。

  文物专家、考古学者在考察义湖及开湖碑时说,明代古湖及开湖碑在福州地区并不多见,海屿义湖为研究本地区水利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应好好加以保护。现在,义湖及开湖碑已公布为马尾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义湖,建设美丽乡村,近年,由区、镇政府拨款对义湖进行清淤,湖四周环砌护坡、石围栏,铺设环湖通道,古义湖重焕光彩。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这口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湖依然闪烁着乡村文明之光。人们也没有忘记这位杨公乡贤捨田开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