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找准定位 打造特色

琅岐乡村产业“活水”来

http://www.mwnews.cn  2019-06-20 10:10:00      【字号

琅岐乡村产业“活水”来

琅岐乡村产业“活水”来

  马尾新闻网讯(记者 黄新锦 郑婷文/图)“船务公司刚刚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定,这是公司综合管理水平的进步。”6月18日,琅岐闽江村党支部书记江德康告诉记者,闽江村于2005年成立了船务有限公司,村民们集资参股,承揽海上运输生意,如今,公司规模发展到16艘船,员工数150多人。在闽江村,原来的渔民转产转业,发展多种经营,十几年来,渔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九千元。

  琅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闽江村是琅岐乡村找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琅岐定位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民生项目落地,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琅岐的开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为琅岐乡村产业振兴,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了良机。

  闽江村是2004年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人口约3700人,村民世代出海打渔为生,在上世纪渔业资源丰富的六七十年代,每船一出海,收获颇丰。“黄瓜鱼、带鱼等都是常见的捕捞品种,一船捕回千斤鱼也是很常见。”江德康说,进入21世纪,随着渔业资源衰退,国家出台了渔民转产转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对闽江村的渔民来说,寻找新的产业出路迫在眉睫。

  2005年,在江德康和其他村两委干部的牵头下,闽江村成立了船务公司,渔民们集资参股,公司从事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航线运输,顺利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生计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公司发展是巨大的挑战,通过人员精简、业务部门重组等方式,船务公司顽强地挺了过来。”江德康介绍,有了船务公司的引领,村民改变了过去单纯靠海吃饭的劳作形式,有人出去创业打拼、有人到邻近县区从事渔业捕捞、有人承包鱼池进行养殖,转产形式多样,让村民日渐富裕。

  今年,闽江村被列入美丽乡村创建村,闽江村改善村容村貌,保护湿地生态,做活“龙舟文化”的文章,让传统渔村出现新生机。“因为渔村的关系,闽江村村民对龙舟文化情有独钟,每年的龙舟竞赛是琅岐岛内的一个亮点。”江德康告诉记者,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闽江村利用雁行江畔的湿地,打造一条三十米长的景观长廊,既能方便观看龙舟赛,也将成为一道风景线,助力乡村旅游。

  不仅仅是闽江村,近年来,借力琅岐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琅岐乡村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琅岐葡萄节的连续举办,彻底打出了琅岐葡萄的品牌和知名度,也让琅岐星辉村的葡萄园“火”了起来。星辉村借助品牌优势,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整合近300亩30多个葡萄园,以生态兜底,打造成可以体验休闲农业的“生态葡萄园”,着力培育“农业+旅游”乡村产业。“有不少村民自发建起休闲农庄,每户每年可增收超万元。”星辉村党支部书记江典枝高兴地说。

  星辉村农业生产用地集中在雁行江南岸仟乙贰片,因历史原因该片区河浦淤积、未通交流电,农业生产效率低。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支持下,星辉村修水渠引电,使农田灌溉更便捷了,为葡萄园改造和采摘环境提升创造了条件。

  提到琅岐后水村,“地瓜烧”酿造在琅岐和周边地区颇有名气,成为该村的特产名片。但是长期以来,村里酿酒一直是家庭作坊模式,粗略估算,每年产量仅数十吨,基本上自产自销,没有做成品牌,也难以投放市场。这让后水村的华侨颇感遗憾,因为想在异国他乡喝到家乡的纯酿,还不具备条件。

  为了让后水“地瓜烧”走向市场。后水村人着手创建后水“地瓜烧”品牌,选址建造上规模的酒坊,同时引入质量检测体系,保证酒品质量。“种植番薯是后水村人的农业传统,但是以前生活不富裕,只有收成年景好的时候才能省下些地瓜来酿酒,而现在还能把‘地瓜烧’做成品牌来销售,增加村民的收入,鲜明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后水村党支部书记高明园感慨地说。

  今年,琅岐将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东红村、建光村、吴庄村、闽江村、龙台村5个创建村建设,以及对光明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实行“一村一特色”,打造琅岐环岛路乡村带,以生态宜居建设凸显乡村的“韵”,做大做强村集体产业,通过统一规划经营,使村民获得增值收入,腰包不断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