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歌者挥泪书英烈

——访中国作协会员、原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

http://www.mwnews.cn  2019-09-05 10:18:05      【字号

  记者 王晓霞

  “中国塔下,马江之滨。光绪甲申,法夷称兵。有恃无恐者,唯炮利船坚。福州军民,铁石同心;共赴国难,义不顾身……”8月23日,海军代表、船政、海战后裔及社会各界代表肃然伫立于昭忠祠内,《甲申、甲午海战英烈祭文》的诵读声在殿内回响,音韵铿锵的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两场海战中,水师官兵为保卫家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篇章,悲壮与敬畏之情盈然于胸。甲申海战后裔代表林永和在诵读祭文时,几次潸然泪下。短短三百余字,却字字“四两拨千斤”。而这篇祭文的作者便是中国作协会员、原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老先生。

  “15年过去了,时间真快。”谈及祭文的创作过程,陈章汉回想起为纪念马江海战120周年而创作的《马江赋》,“在这之前我对马江海战以及昭忠祠有一定的了解,但借助这次写作的机会开始了深入的研究。”时任船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陈章汉接到创作邀请之后,便开始为辞赋创作做准备,“当时访问了船政文化专家陈道章与林樱尧,以他们提供的资料、信息与研究文献等内容为原材料,进行了创作。”陈道章常说搞文化研究就要尊重历史,为了还原史实、积淀情感,他多次到马尾考察,遍寻摩崖石刻与碑文,石刻在哪,出于何处,有何意义,他都逐一摸索清楚,“祭文中的‘回澜砥柱’与‘蒋山青处’就是出自石刻,前者立于亭江入海口,后者伫于马江海战纪念馆烈士陵园内。”

  “蒋山青处”四字石刻确是大有来头,据传,汉末,蒋子文担任秣陵(今南京)尉,追捕盗贼到钟山下,为贼所伤离世。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后,朝廷派使者追封蒋子文为中都侯,为其立庙堂,将钟山改名蒋山,蒋子文便是最早的土地公。1921年,陈兆锵题“蒋山青处”,“蒋山”即指南京钟山。喻埋葬英烈的马限山像蒋山一样青葱,英烈报国之志永垂不朽。

  《马江赋》走文至后半段,陈章汉坦言自己是流着泪写完的,“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很少流泪,但在后半段,脑中映射出的惨烈海战场面,对水师官兵们英勇赴死的敬畏之意,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遗恨在渊,斯水无罪。遗爱在人,斯土何愧!悲歌一曲,三江并起雄风;壮魄千秋,二潮共淘新锐。”在两役先烈不屈精神的感召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龙江和乌龙江淘洗出一大批“风流人物”:“詹天为佑,神州命脉称铁流,沿几成道,异域天演参国粹。好琴南抚,里人初识茶花女;威镇冰汀,将军不揾英雄泪。”詹天佑、严复、林纾、萨镇冰等一批与船政紧密联系的贤达志士所取得的成就,在各自领域中各领“风骚”,堪称“之最”。

  经过字斟句酌地长时间打磨,《马江赋》于2004年,马江海战120周年之际,以陈章汉老先生的行楷手书镌刻于马尾福建船政文化长廊卷首。而《马江海战英烈祭文》也应运而生,在当年的公祭活动上,铿锵赞歌伴随着花瓣四散在马江之上,致敬英雄。

  十年后,马江海战130周年纪念,两岸共祭甲午、甲申海战英烈,现场盛况空前。陈道章重新创作祭文,加入了甲午海战相关内容。为充实相关内容,陈章汉不惜跨越千里,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山东威海刘公岛,循迹那场百炮齐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的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海战英烈祭文,要将国家和民族的意志融入进去。”

  今年72岁高龄的陈章汉两年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仍笔耕不辍,“现在的生活就是‘两把笔’,硬笔写文章,软笔写书法。”陈章汉从1996年到福州工作以后,开始潜心于文史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对于文学、美学、书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当代著名的辞赋家,撰写辞赋的邀约不断,陈章汉笑称自己是“赋”债累累,他曾撰写的辞赋已逾数十篇,其自撰《闽都赋》作品被镌刻在福州历史文化长廊中,自撰并书写的《鼓山赋》,被制作成碑刻,立于鼓山景区。

  由于数十年的文史研究与情感积淀,现在陈章汉还负责很多文史项目、人文景观的策划人。近来,陈章汉主持策展的“福州城市客厅”将于国庆期间在三坊七巷展出,其中昭忠祠就是“榕之厝”主题展的重要镜头之一。

  “今年,人民日报重刊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掀起了人们重新认识古厝的热潮,昭忠祠作为被提及的古厝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陈章汉坦言,关注古厝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价值,更在于历史人文积淀,“在‘城市客厅’的展馆中,我们用绘画再现了昭忠祠。在选取角度时,我特意选取了偏左视角,将甲午、甲申海战英烈纪念碑纳入画面,这才是昭忠祠应有的全貌。”

  虽然甲申、甲午海战奏响的是全军覆亡的悲歌,但“舰虽亡,旗还在”的不屈精神,与“科学、爱国、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却是时时刻刻砥砺今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