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http://www.mwnews.cn  2019-11-12 12:21:33      【字号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本报记者 薛海云 文/图

  随着现代生活步伐很快,旧式理发店越来越少了。在马尾有一家旧式理发店坐落在一棵榕树下,它像一个温柔乖巧的孩子,在大树的庇护下,默默在这里经营了40年。这也是村里唯一的一个剃头担子。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冬日的阳光渐渐的温暖起来,洒在马尾区快安村的纵横交错的小巷里。11月12日上午不到8点,穿过很多巷子,记者来到快安村西边村头的一棵榕树下,树边还挂着一个写着理发店的木牌。理发店是用木头和麻袋简易搭建而成的,没有门。店内面积不足十平方米。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紧挨着窗户的墙上悬挂着一面镜子,镜子下面紧挨着木槽,木槽里装着剪刀,毛刷等工具,一把用胶布封了好几层的推子挂在镜子旁边。墙上还挂着理发衣和洗头毛巾。陈旧的外形见证了老店的历史变迁,一切陈设也都充满了复古传统的味道。

  这里没有花式的洗剪吹,也没有时尚的漂染烫,只有一个69岁的剃头师傅陈勇弟,和一张老靠椅,一张沙发,以及一面镜子等剃头零件。略显低调的门头,如果不是常去,路过多次也不容易注意到。

  理发店开了有一百多年,是陈勇弟已故的爷爷开的。1964年,年仅14岁的陈勇弟从父亲手里接过理发店。四十年前,因为房租昂贵等缘故,他将店面搬到这棵榕树下。这一开就是四十年。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以前村里人们对剃头的要求也很高,手上的刀工得到位,才能留得住老顾客。”陈勇弟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父亲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看哪家需要剃头,就停下脚步。而在今天,他也会在村里人需要的时候,麻利提起剃头工具箱,入户为村民剃头。而在没有上门需要的时候,他就在这棵榕树下为村民理发。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记者注意到,来这里理发的顾客大多是快安当地中老年人,有不少是回头客。上午不到9点,很多人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待理发。陈勇弟戴着老花镜, 他手上正拿着一把电推子,细致为客人理发,简单打过招呼后,又不紧不慢继续手上的动作。细碎的发丝不断从客人头上掉下,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剪完头发,我们还会为客人修容,修去脸上多余的杂毛,让杂毛更干净。”陈勇弟一边说,一边用热水浸泡毛巾敷在顾客的脸上,再涂抹上一层肥皂沫。随后他取出剃须刀,老道得在脸上刷刷打磨。只见刀纫紧贴着脸皮,发出吱吱的声响,将客人脸上多余的汗毛全部剔除。待修面工序完成后,陈勇弟拿起毛刷,轻轻将杂毛扫干净。这样,一个完整的剃头工序才算真正的完成。而整套下来,收费不过才十块钱。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从小理到老,我这一大半辈子的头发都是在这边剪的。”58岁的林老伯说,很小的时候是父母就经常带着他来到这家理发店,长大了就是自己一个人来。“大半辈子都是在这里剃头,给别人剃头我也不放心。”林老伯说。

  与几个老人的交流中,他们的言语中透露着满满对对老式理发店的眷念。“老师傅手艺好,剃头修面的功夫到位,价位也便宜,在这里剃头太舒服了。”正在剪头发的王阿伯告诉记者,自己是魁岐村的人,早上特意坐公交车过来剃头,在陈勇弟的理发店这里,他找到了童年熟悉的感觉。在他看来,这是他那个年代的最美好记忆,也是历史传承,应该永久的流传下去。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

  “我这辈子也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剃头,别的我也不会做。”陈勇弟说,如今,整个快安村也只剩下他这么一家剃头担子,为部分念旧的老人剃头修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剃头修面的手艺也会慢慢没落的,这是一个现实的趋向。年轻人很少会接触到旧式理发店,更喜欢潮流。“总有一天,我也会关上这家店,这是这个时代的浪潮。” 陈勇弟说道。

榕树下的剃头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