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武:当好垃圾分类“破冰者”
http://www.mwnews.cn 2021-08-31 08:44:06 【字号 大 中 小】
记者薛海云
在全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劝导执法,组建首支垃圾分类综合督导队伍,整合垃圾分类中心、社区、物业公司、志愿者等力量,首创“桶边督导,破袋检查”的工作模式.......在他的努力下,马尾区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垃圾分类工作排名跃居全市前列,他就是区环境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少武。
2019年9月,陈少武接任区环境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职,当时福州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马尾区将垃圾分类前端作为主攻方向,群众对垃圾分类工作并不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各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较差。
为此,陈少武走遍了全区小区的所有投放点位,开拓创新,探索出垃圾分类的“马尾经验”和“马尾做法”。与其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倒不如说是一场“破冰之旅”。
垃圾分类是对居民以往生活习惯的挑战,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支持。陈少武始终相信,“从思想入手,改变大家扔垃圾的习惯,是垃圾分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但调研工作刚开始,陈少武就被老百姓的态度泼了一盆“冰水”。在进一步调研中他发现,全区还存在投放点位太多、居民自觉分类意识不强、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结合调研情况,他与同事们多次讨论后率领区分类办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定制了一套方案,归纳出桶边督导破袋检查等工作法则。
他把垃圾投放点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破冰”对象,守点观察,总结破解,对居民投放的垃圾逐一开袋检查,要求厨余垃圾投放实行“物袋分离”,厨余垃圾投进绿桶,塑料袋单独投至黄桶,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纯度和精度。同时,他还要求垃圾分类员对现场群众细心讲解垃圾分类的政策和知识,使其迅速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推动分类垃圾“一分到位”。
为了更好地找到这项工作的痛点和堵点,他会同各镇(街道)和社区、小区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实地踏勘,蹲点守候,摸索出垃圾分类台账工作制度,通过“破袋”检查,现场记录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以户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
“有些居民你当面纠正他们,他们会跟你急。既然听不进去,就得另想办法。”针对脾气较倔的居民,这种时候,陈少武总是第一时间到场,充当“引导员”,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辅以定期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引导等办法,逐渐转变群众的思想认识,他以钉钉子的精神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在马尾落地。
有一次,陈少武在蹲点等候中看到一个小伙子,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投到有害垃圾桶里后转身就走。陈少武发现后,立即追了上去。“你已经第三次丢错垃圾了,再这样我就上报了。”见陈少武认真的模样,小伙子只能乖乖地跟他返回投放点,重新分好垃圾。
陈少武表示,对于连续3天未能做好垃圾分类的户主,他亲自带队入户辅导分类;对于连续3天无记录的户主,通过上门回访,仔细排查是否有不按时投放或随意倾倒等现象;对于垃圾分类完成度高的户主,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做到精准宣传督导。
“他真的是个敢较真的督导员!”提及陈少武,居民们对他的印象大多如此。从开始不理解,到后来明白陈少武的用心,大家也都被他的坚持和责任感打动,也更认真地配合做好垃圾分类。
疫情期间,他组织党员、工人集思广益,突破创新,充分发挥环卫工人的智慧,一系列“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废弃口罩信封袋”、张贴“七步洗手法”、改装小压车消杀等工作创新模式得到全市大力推广,成为马尾区疫情防控中环卫行业的尖刀利器。
在有效完成居民前端分类的准确性后,他把目光集中在了中端的分类收运上,如果出现混装混运,将极大打击群众分类积极性。为打破收运壁垒,做好前中两端的衔接,他创建了《马尾区生活垃圾收运企业管理制度》,在全市率先开展区间垃圾收运审批核查,加强对收运企业和个人的审查与备案,规范区间审批。对混装混运、无资质、无登记、无标识的收运单位或个人,禁止垃圾中转站接收未分类、未登记的收运企业运输的生活垃圾,大大减少垃圾收运的不正规现象。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两年多来,获得多项全市首创。
此外,在每年在腊八节、端午节、拗九节、夏季高温等期间,陈少武都会开展“暖环卫心”党员活动,他会带领支部党员将腊八粥、粽子、拗九粥、防暑物资等送到全区800多名一线环卫工人手里。他上任以来为环卫工人争取到每个月330元的工资增额,高温补贴每个月增加60元,发放“环卫工人节”慰问费。也正是陈少武一点点努力,让更多环卫工人更加积极投入一线工作,为文明之花绽放在马尾故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